大展坐具阐道场,胜地名山须卓锡。
卫宗武〔宋代〕《为湖州赵村净妙庵主僧赋》
自披五戒如来佛,十年面壁坐天目。
归来满袖唯白云,徒得声名喧世俗。
碧玉嶙刚烟雾堆,凿开混沌加架突兀。
不鞭而来争献助,斩木指囷人不惜。
僧寮佛屋俱落成,撑空只欠涂金碧。
精庐不独为安身,海纳诸方禅悦食。
上人湛然一太虚,直觉端由真净得。
是心已证涅槃心,妙处岂容言语诘。
故於题扁发其机,要使人人个中觅。
学徒释侣有能然,从兹作祖而成佛。
大展坐具阐道场,胜地名山须卓锡。
法筵乃见龙象尊,天池且作鹍鹏息。
书来谓逮菊花期,莲社绅緌应毕集。
远师如肯致渊明,亦拟袖香跻丈室。
归来满袖唯白云,徒得声名喧世俗。
碧玉嶙刚烟雾堆,凿开混沌加架突兀。
不鞭而来争献助,斩木指囷人不惜。
僧寮佛屋俱落成,撑空只欠涂金碧。
精庐不独为安身,海纳诸方禅悦食。
上人湛然一太虚,直觉端由真净得。
是心已证涅槃心,妙处岂容言语诘。
故於题扁发其机,要使人人个中觅。
学徒释侣有能然,从兹作祖而成佛。
大展坐具阐道场,胜地名山须卓锡。
法筵乃见龙象尊,天池且作鹍鹏息。
书来谓逮菊花期,莲社绅緌应毕集。
远师如肯致渊明,亦拟袖香跻丈室。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形-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形-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 參見「大夫 」條。
展 zhǎn《國語辭典》
展 [ zhǎn ]
動- 翻轉、轉動。《說文解字·尸部》:「展,轉也。」《西遊記·第一○○回》:「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
- 舒張、打開。如:「舒展」。《莊子·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宋·蘇軾〈題淨因壁〉詩:「蕉心不展待時雨,葵葉為誰傾夕陽。」
- 延長。《漢書·卷九○·酷吏傳·王溫舒傳》:「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
- 擴張、擴大。《國語·晉語二》:「今嘉其夢,侈必展。」《水滸傳·第一一六回》:「此也是數中星宿,盡是陛下開疆展土之臣也。」
- 施行、實施。《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勤。」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四齣》:「到了觀中,且安置閣兒上,擇日展禮。」
- 省視、檢閱。《周禮·春官·肆師》:「大祭祀,展犧牲。」
- 陳列、鋪放。如:「展覽」。《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百官之屬,各展其物。」
- 記錄。《周禮·天官·內宰》:「正其服,禁其奇邪,展其功緒。」
- 濡染。同「沾 」。參見「展汙 」條。
- 姓。如明代有展迪。
坐具 zuò jù
(1).供人坐的用具。《老残游记》第十回:“洞里陈设甚简,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
(2).佛教语。梵语(尼师檀)的意译。僧人用来护衣、护身、护床席卧具的布巾。见《四分律》卷十九。《续传灯录·明辩禅师》:“﹝师﹞遂摇手曰:‘休懊恼。’以坐具搭肩上作女人拜。”《水浒传》第六回:“知客又与他披了袈裟,教他先铺坐具。”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梵语(尼师檀)的意译。僧人用来护衣、护身、护床席卧具的布巾。见《四分律》卷十九。《续传灯录·明辩禅师》:“﹝师﹞遂摇手曰:‘休懊恼。’以坐具搭肩上作女人拜。”《水浒传》第六回:“知客又与他披了袈裟,教他先铺坐具。” ——《漢語大詞典》
阐 ( 闡 ) chǎn
阐 [ chǎn ]
- 说明,表明:~明。~发。~述。~释。~弘(阐明弘扬)。
- 开,开辟:“~并天下”。
道场(道場,道塲)dào chǎng
亦作“ 道塲 ”。
(1).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太平广记》卷四三○引 唐 裴铏 《传奇·马拯》:“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
(2).成道修道之所。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闻片议而陟道塲,受一言而升彼岸。”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胎卵湿化,无非佛种;行住作卧,皆是道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 佛印禪师 者, 杭 之 蜡烛菴 、 圣水寺 ,皆其道场也。” 赵朴初 《印度纪游·访波罗奈城》诗之四:“千古 恒河 是道场。”
(3).寺观。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汉明帝 梦金人,而 摩腾竺法 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 明帝 处之 鸿臚寺 。后造 白马寺 居之,取 鸿臚寺 之义。 隋 曰道场,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与 白氏 看了,叹道:‘这等一个道场,难道没有发心的重加修造?’”《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这 了千 自 湖南 衡山 前来京城,手中托着个金盘,金盘里放着他自己剁下来用滚油煎焦了的右手,专向王公大臣募化,发愿修一片 文殊 道场。”
(4).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亦指所做的法事。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抱真 命於鞠场,积薪贮油,因为七日道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怎遮当!贪看 鶯鶯 ,闹了道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汝倘作道塲度我,我得转轮,即亦解寃矣。” 沈从文 《主妇集·贵生》:“老太太死时,他办丧事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花了一万六千块钱。”
(5).佛教界。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漢語大詞典》
(1).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太平广记》卷四三○引 唐 裴铏 《传奇·马拯》:“佛室内道场严洁,果食馨香。”
(2).成道修道之所。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闻片议而陟道塲,受一言而升彼岸。”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胎卵湿化,无非佛种;行住作卧,皆是道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 佛印禪师 者, 杭 之 蜡烛菴 、 圣水寺 ,皆其道场也。” 赵朴初 《印度纪游·访波罗奈城》诗之四:“千古 恒河 是道场。”
(3).寺观。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汉明帝 梦金人,而 摩腾竺法 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 明帝 处之 鸿臚寺 。后造 白马寺 居之,取 鸿臚寺 之义。 隋 曰道场,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与 白氏 看了,叹道:‘这等一个道场,难道没有发心的重加修造?’”《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这 了千 自 湖南 衡山 前来京城,手中托着个金盘,金盘里放着他自己剁下来用滚油煎焦了的右手,专向王公大臣募化,发愿修一片 文殊 道场。”
(4).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亦指所做的法事。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抱真 命於鞠场,积薪贮油,因为七日道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怎遮当!贪看 鶯鶯 ,闹了道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汝倘作道塲度我,我得转轮,即亦解寃矣。” 沈从文 《主妇集·贵生》:“老太太死时,他办丧事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花了一万六千块钱。”
(5).佛教界。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闻所未闻,得所未得,为道场之益友,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漢語大詞典》
胜地(勝地)shèng dì
(1).制胜的地位、形势。《管子·七法》:“成功立事,必顺於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故贤知之君,必立於胜地。”《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2).指形势有利的地方。《新唐书·王承元传》:“ 承元 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詔号 临汧城 。”《封神演义》第七一回:“营安胜地,寨背孤虚。”
(3).名胜之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东望平皋,千里超忽,信 楚 都之胜地。” 明 刘基 《养志斋记》:“ 华亭 在 松江 之滨,胜地冠於 浙 右。”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那时, 鸡公山 与 北戴河 、 庐山 被誉为 中国 三大避暑胜地。”
(4).美妙的境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卫军 云:‘酒正自引人箸胜地。’” ——《漢語大詞典》
(2).指形势有利的地方。《新唐书·王承元传》:“ 承元 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詔号 临汧城 。”《封神演义》第七一回:“营安胜地,寨背孤虚。”
(3).名胜之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东望平皋,千里超忽,信 楚 都之胜地。” 明 刘基 《养志斋记》:“ 华亭 在 松江 之滨,胜地冠於 浙 右。”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那时, 鸡公山 与 北戴河 、 庐山 被誉为 中国 三大避暑胜地。”
(4).美妙的境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卫军 云:‘酒正自引人箸胜地。’” ——《漢語大詞典》
名山 míng shān
(1).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 郑玄 注:“名,犹大也。” 孙希旦 集解:“名山,谓五岳也。” 唐 李白 《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鱸鱼鱠,自爱名山入 剡 中。”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 晋国 名山不可数, 恒岳 居尊 太岳 附。”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一:“它上面:没有名山,没有盛景,没有古庙。”
(2).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司马贞 索隐:“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 羣玉之山 ,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 郭璞 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匱,以示识者。”
(3).借指著书立说。 清 谭嗣同 《夜成》诗:“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之三:“名山渺莽千秋业,大地苍茫七尺身。” ——《漢語大詞典》
(2).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司马贞 索隐:“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 羣玉之山 ,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 郭璞 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匱,以示识者。”
(3).借指著书立说。 清 谭嗣同 《夜成》诗:“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之三:“名山渺莽千秋业,大地苍茫七尺身。”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 〔~臾〕片刻,一会儿。
-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卓锡(卓錫)zhuó xī
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因谓僧人居留为卓锡。 元 张伯淳 《楞伽古木》诗:“ 道林 卓锡旧种此,髣髴於今八百年。” 明 郑仲夔 《耳新·梵胜》:“师卓锡 岑山 ,苦心实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僧》:“西僧自西域来,一赴 五臺 ,一卓锡 泰山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发蛟》:“山之麓有古寺,曰 清浄庵 ,地仅半弓,编茅为屋,一老僧卓锡其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