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隐士著参同,援述宣尼辞可考。

卫宗武宋代〕《为徐进士天隐赋辟谷和吟

物盈宇宙皆有穷,一气先天常浩浩。
荣华富贵能几何,百岁光阴如电扫。
开闢由来莫几年,圣哲英雄骨俱槁。
勋名盖世文瑞时,岂若玄玄穷徼妙。
古仙率多山泽癯,方平通经后从老。
伯阳隐士著参同,援述宣尼辞可考。
人身口腹乃大患,举世凡夫为此恼。
厚味腊毒尤伤生,甘旨肥醴偏害道。
学仙万虑要屏除,有累俱为方寸扰。
希夷辟谷功始成,抱朴休粮法宜效。
所以丹丘诸羽人,莫不餐松茹灵草。
谁云不食胃徒空,入道门衢此为要。
天隐良士工词章,经传百家仍探讨。
孰知搞志乃松乔,浊利浮荣非所好。
年当强仕舍壮图。勇辞馆餐栖窈窱。
欲仁仁至天所资,道藏仙方过鸿宝。
卫生有药可忘饥,不愁煮字那能饱。
一从易置冰玉肠,不假青精颜色好。
会驱乾马及坤牛,捕虎擒龙归鼎灶。
易骨洗髓由此基,三岛十洲轻可到。
纵未能尝方朔桃,亦须先致安期枣。
世儒悉被客尘迷,志在衣锦而食稻。
惟群高蹈出凡流,见谓秋阳同皜皜。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伯阳隐士参同宣尼

伯阳(伯陽)bó yáng
(1).古贤人。相传为 舜 七友之一。《墨子·所染》:“ 舜 染於 许由 、 伯阳 。” 孙诒让 间诂:“此 伯阳 自是 舜 时贤人。”《吕氏春秋·本味》:“故 黄帝 立四面, 尧 、 舜 得 伯阳 、 续耳 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高诱 注:“ 伯阳 、 续耳 皆贤人, 尧 用之以成功也。” 陈奇猷 校释:“ 伯阳 、 续耳 係 舜 七友中之二友。”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
(2). 老子 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 李善 注:“ 伯阳 ,即 老子 也。” 宋 陆游 《读〈老子〉》诗:“恍然亲见古 伯阳 ,袂属关尹肩 庚桑 。”
(3).古地名。 战国 魏 邑,在今 河南 安阳 市西北。《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 ﹞十七年, 乐毅 将 赵 师,攻 魏 伯阳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伯阳 故城一名 邯会城 ,在 相州 鄴县 西五十五里,七国时 魏 邑, 汉 邯会城 。”  ——《漢語大詞典》
隐士(隱士)yǐn shì
(1).隐居不仕的人。《庄子·缮性》:“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 宋 陆游 《初到荣州》诗:“废臺已无隐士啸,遗宅上有高人家。”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 绮色佳 真美!美在深幽,喻人如隐士,喻季候如秋,喻花如菊。”
(2).善说隐语的人。俳优之属。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咎犯 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 平公 召隐士十二人。”参阅“隐语”。  ——《漢語大詞典》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参同(參同)cān tóng
(1).验证合同。《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后汉书·襄楷传》:“其文易晓,参同经典。”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参同大块理,窥测知人心。”
(2).共同参加。《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会 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謨之勋。”  ——《漢語大詞典》
援 yuán《國語辭典》

援 [ yuán ]

  1. 拉、牵引。《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周书·卷一九·达奚武传》:「攀藤援枝,然后得上。」
  2. 引进。《礼记·儒行》:「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宋·苏轼〈答曾舍人启〉:「某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晚矣。」
  3. 引用。如:「援验」。晋·郭璞〈尔雅序〉:「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唐·刘洎〈谏诘难臣寮上言书〉:「饰辞以析其理,援古以排其议。」
  4. 持、拿。《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韩非子·内储说下》:「援砺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发不断。」
  5. 救助。如:「援救」、「支援」。《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述 shù《國語辭典》

述 [ shù ]

  1. 遵循。《说文解字·辵部》:「述,循也。」《汉书·卷三○·艺文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唐·颜师古·注:「述,修也。言以尧舜为本始而遵修之。」
  2. 继续别人的事业或阐述他人的学说。《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南朝梁·皇侃·疏:「述者,传于旧章也。」
  3. 说明、记叙。如:「口述」、「描述」。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后常流泪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宣尼 xuān ní
汉平帝 元始 元年追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尼公 ,后因称 孔子 为 宣尼 。见《汉书·平帝纪》。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言论準 宣尼 ,辞赋拟 相如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 互乡 童子,当愿接於 宣尼 ; 苏门 先生,竟未言於 阮籍 。”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五》:“续 杏坛 之音,鼓 宣尼 之操,吾徒之修养也。”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入圣之要,下学上达, 宣尼 所传,存之存之。”  ——《漢語大詞典》
辞 ( 辭 ) cí《國語辭典》
  1. 「辭 」的異體字。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考 kǎo《國語辭典》

考 [ kǎo ]

  1. 高寿、长寿。《说文解字·老部》:「考,老也。」《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宋·苏轼〈屈原塔〉诗:「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1. 称死去的父亲。如:「先考」、「如丧考妣」。《楚辞·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新唐书·卷一三·礼乐志三》:「或兄弟分官,则各祭考妣于正寝。」
  2. 考试的简称。如:「高考」、「普考」、「特考」、「大学联考」。
  1. 稽核、检查。如:「考查」、「考核」。《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汉·孔安国·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
  2. 测试。如:「考验」、「招考」。
  3. 探究、研究。如:「考古」、「生平不可考。」《书经·周官》:「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考其文理。」
  4. 完成。《左传·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
  5. 拷问。《南史·卷七七·恩幸传·戴法兴传》:「时建康县考囚,或用方材压额及踝胫。」通「拷」。
  6. 敲打。《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通「攷」。
  7. 终。参见「考旦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