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朋足枣栗,儿女饱糟糠。

欧阳修宋代〕《镇阳读书

春深夜苦短,灯冷焰不长。
尘蠹文字细,病眸濮无光。
坐久百骸倦,中遭群虑戕。
寻前顾後失,得一念十忘。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
废书谁与语,叹息自悲伤。
因忆石夫子,徂徕有茅堂。
前年来京师,讲学居上庠。
青衫缀朝士,面有数亩桑。
不耐群儿嗤,束书归故乡。
却寻茅堂在,高卧泰山傍。
圣经日陈前,弟子罗两厢。
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
宾朋足枣栗,儿女饱糟糠。
虽云待官阙,便欲解朝裳。
有似蚕作茧,缩身思自藏。
嗟我一何愚,贪得不自量。
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退之尝有云,名声暂膻香。
误蒙天子知,侍从列班行。
官荣日已宠,事业闇不彰。
器小以任大,跻颠理之堂。
圣君虽不诛,在汝岂自遑。
不能虽欲止,怳若失其方。
却欲寻旧学,旧学已榛荒。
有类邯郸步,两失皆茫茫。
便欲乞身去,君恩厚须偿。
又欲求一州,俸钱买归装。
譬如归巢鸟,将栖少徊翔。
自觉诚未晚,收愚老缣缃。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宾朋枣栗儿女糟糠

宾朋(賓朋)bīn péng
宾客朋友。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车马相驰逐,宾朋好容华。”《西游记》第六九回:“我又不曾与他会茶会酒,又不是宾朋邻里,我怎么认得他!”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大家翩翩起舞,无分各国宾朋。”  ——《漢語大詞典》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枣栗(棗栗)zǎo lì
(1).枣树与栗树。亦指枣子与栗子。《战国策·燕策一》:“南有 碣石 、 雁门 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於民,此所谓天府也。”《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既至 安邑 ,御服穿敝,惟以枣栗为食。”
(2).古时妇女早间拜见长辈时常献的果品。《仪礼·士昏礼》:“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 贾公彦 疏:“枣栗,取其早自谨敬。”《国语·鲁语上》:“夫妇贄不过枣栗,以告虔也。” 韦昭 注:“枣,取蚤起,栗,取敬肃。”  ——《漢語大詞典》
儿女(兒女)ér nǚ
(1).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饱 ( 飽 ) bǎo
饱 [ bǎo ]
  1. 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
  2. 足、充分:~满。~和。~学(学识丰富)。~含。~览。~受。一~眼福。
糟糠 zāo kāng
亦作“ 糟穅 ”。
(1).酒滓、谷皮等粗劣食物,贫者以之充饥。《荀子·荣辱》:“今使人生而未尝睹芻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史记·伯夷列传》:“ 仲尼 独荐 颜渊 为好学,然 回 也屡空,糟穅不厌。” 司马贞 索隐:“厌,言飫也,谓不飫饱也。”《汉书·食货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鉅万,而贫者食糟糠。” 宋 王安石 《再上龚舍人书》:“其术不过发常平,歛富民,为糟糠之养,出糟糠之餘,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2).《后汉书·宋弘传》:“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谓贫困时与之共食糟糠的妻子不可遗弃。后因以“糟糠”称曾共患难的妻子。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梁贾说》:“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鹤楼起义》:“把我旧时糟糠弃土苴。”
(3).比喻废弃无用之物。《魏书·释老志》:“乃 释氏 之糟糠,法中之社鼠,内戒所不容,王典所应弃。” 郭沫若 《巨炮之教训》:“他们只知道译读我的糟糠,不知道率循我的大道。”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