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史传(史傳)shǐ chuán
史册;历史。《晋书·郑方传》:“博涉史传。”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歷代史传,无不贯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关帝 祠中,皆塑 周将军 ,其名则不见於史传。” 阿英 《方志敏同志早年写的小说》:“研究他的史传和文学生活,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漢語大詞典》
同异(同異)tóng yì
(1).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 坚白同异 ”。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漢語大詞典》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漢語大詞典》
不可 bù kě
(1).不可以;不可能。《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 前蜀 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爸爸十岁的时候,家中就为他请了个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考 kǎo《國語辭典》
考 [ kǎo ]
形- 高寿、长寿。《说文解字·老部》:「考,老也。」《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宋·苏轼〈屈原塔〉诗:「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 称死去的父亲。如:「先考」、「如丧考妣」。《楚辞·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新唐书·卷一三·礼乐志三》:「或兄弟分官,则各祭考妣于正寝。」
- 考试的简称。如:「高考」、「普考」、「特考」、「大学联考」。
- 稽核、检查。如:「考查」、「考核」。《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汉·孔安国·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
- 测试。如:「考验」、「招考」。
- 探究、研究。如:「考古」、「生平不可考。」《书经·周官》:「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考其文理。」
- 完成。《左传·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
- 拷问。《南史·卷七七·恩幸传·戴法兴传》:「时建康县考囚,或用方材压额及踝胫。」通「拷」。
- 敲打。《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通「攷」。
- 终。参见「考旦 」条。
青草 qīng cǎo
(1).青色的草。区别于“枯草”、“乾草”。《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 杜预 注:“在野则无蔬食之物。” 孔颖达 疏:“言在野无青草可食。” 闽 徐夤 《经故翰林杨左丞池亭》诗:“八角红亭荫緑池,一朝青草盖遗基。”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小麦登场,玉米入市。蒜苗为菜,青草肥羊。” 老舍 《四世同堂》七杂税名五:“砖瓦的缝隙中长出细长的几根青草。”
(2). 南宋 目。 宋 叶适 《终论二》:“今既减经总制,罢和买、折帛、 蜀 之折估、青草,而内出二年之费以供餽四总领矣。”
(3).见“ 青草湖 ”。
(4).见“ 青草峒 ”。
(5).瘴气名。 清 钱谦益 《陆宣公墓道行》:“青草黄茅万死乡,蝇头细字写巾箱。”参见“ 青草瘴 ”。 ——《漢語大詞典》
(2). 南宋 目。 宋 叶适 《终论二》:“今既减经总制,罢和买、折帛、 蜀 之折估、青草,而内出二年之费以供餽四总领矣。”
(3).见“ 青草湖 ”。
(4).见“ 青草峒 ”。
(5).瘴气名。 清 钱谦益 《陆宣公墓道行》:“青草黄茅万死乡,蝇头细字写巾箱。”参见“ 青草瘴 ”。 ——《漢語大詞典》
丹阳(丹陽)dān yáng
(1).铜的别称。 唐 吕岩 《寄白龙洞刘道人》诗:“竞向山中寻草药,伏铅制汞点丹阳。”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余家有古镜,背铭云:‘ 汉 有善铜出丹阳,取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补之。’不知‘丹阳’何语,问 东坡 ,亦不解。后见《神仙药名隐诀》云:‘铜亦名丹阳。’”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 三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丹阳虽上仙,安能弃轮迴,舍因缘,自脱於人世苦海之外耶?”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非谓必如何空之而后可至丹阳境界也。” ——《漢語大詞典》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 三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丹阳虽上仙,安能弃轮迴,舍因缘,自脱於人世苦海之外耶?”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非谓必如何空之而后可至丹阳境界也。” ——《漢語大詞典》
兼 jiān《國語辭典》
兼 [ jiān ]
动- 合并、吞并。《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之六:「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 同时担任或具有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身分、行为等。如:「兼差」、「兼职」、「父兼母职」。
- 加倍、超越、胜过。如:「兼程赶路」。《论语·先进》:「由也兼人。」唐·韩愈〈韩滂墓志铭〉:「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 重复、累积。《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吕强传》:「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 同时、一起。如:「兼顾」、「二者兼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 尽、完全。《荀子·王制》:「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宫亭 gōng tíng
即宫亭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巖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於山峯。山下又有神庙,号曰 宫亭庙 ,故 彭湖 又有 宫亭 之称焉。” 南朝 陈 徐陵 《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 宫亭 蠡浦 ,奋翅高飞;电卷勍寇,风行国威。” 宋 黄庭坚 《题落星寺》诗之二:“巖巖 匡俗先生 庐,其下 宫亭 水所都。”参见“ 宫亭湖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