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不肯 bù kěn
不同意;不接受。《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 , 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漢語大詞典》
资 ( 資 ) zī
资 [ zī ]
-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 智慧能力:~质。天~。
- 出身和经历:~格。~历。
- 姓。
章甫 zhāng fǔ
亦作“ 章父 ”。
(1). 商 代的一种冠。《礼记·儒行》:“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孙希旦 集解:“章甫, 殷 玄冠之名, 宋 人冠之。”《庄子·逍遥游》:“ 宋 人资章甫而适诸 越 , 越 人断髮文身,无所用之。”《汉书·贾谊传》:“章父荐屨,渐不可久兮。” 颜师古 注:“章父, 殷 冠名也……父读曰甫。”
(2).称儒者之冠。 宋 梅尧臣 《杨畋赴官荆州》诗:“ 吴 钩皆尚壮,章甫几为儒?”
(3).指仕宦。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正始寺》:“輙以山水为富,不以章甫为贵,任性浮沉,若淡兮无味。” ——《漢語大詞典》
(1). 商 代的一种冠。《礼记·儒行》:“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孙希旦 集解:“章甫, 殷 玄冠之名, 宋 人冠之。”《庄子·逍遥游》:“ 宋 人资章甫而适诸 越 , 越 人断髮文身,无所用之。”《汉书·贾谊传》:“章父荐屨,渐不可久兮。” 颜师古 注:“章父, 殷 冠名也……父读曰甫。”
(2).称儒者之冠。 宋 梅尧臣 《杨畋赴官荆州》诗:“ 吴 钩皆尚壮,章甫几为儒?”
(3).指仕宦。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正始寺》:“輙以山水为富,不以章甫为贵,任性浮沉,若淡兮无味。” ——《漢語大詞典》
胜衣(勝衣)shèng yī
(1).谓儿童稍长,能穿起成人的衣服。《史记·三王世家》:“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序》:“纔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騖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汪容甫》:“题《机声灯影图》……五云:‘裁到胜衣日,长为负米游。’”
(2).指身体能承受衣服的重量。 宋 苏轼 《次韵王巩复同泛舟》:“ 沈郎 清瘦不胜衣, 边老 便便带十围。”如:弱不胜衣。 ——《漢語大詞典》
(2).指身体能承受衣服的重量。 宋 苏轼 《次韵王巩复同泛舟》:“ 沈郎 清瘦不胜衣, 边老 便便带十围。”如:弱不胜衣。 ——《漢語大詞典》
被 bèi/pī《國語辭典》
被 [ bèi ]
名- 被子。睡眠时盖在身上的东西。《楚辞·宋玉·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被瞻、吴国有被离。
- 覆盖。《楚辞·宋玉·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 蒙受、遭遇。《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 及,达到。《书经·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 配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
- 因为《水浒传·第五回》:「被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著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 表被动性,用在动词前构成被动词组。如:「被选」、「被害」。《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被 [ pī ]
动- 分散。《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
- 加衣于身而不束带。《楚辞·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通「披」。
木兰(木蘭)mù lán
(1).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 晋 潘岳 《西征赋》:“门礠石而梁木兰兮,构 阿房 之屈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木兰枝叶俱疎,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
(2).指此种植物的花。《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 北朝 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 花 ,或作 朱 ,也作 木 ,均无确证。 明 无名氏 《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鸞星黯,致今朝相逢 木兰 。” 清 松琴 《女学生入学歌》:“ 緹縈 木兰 真可儿, 班昭 我所师。”
(4).围场名。约当今 河北 围场县 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 、 雍正 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獮,称其地为 木兰围场 。 雍正 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 咸丰 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 围场县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 蒙古 之典,以木兰秋獮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獮之典。” ——《漢語大詞典》
(2).指此种植物的花。《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 北朝 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 花 ,或作 朱 ,也作 木 ,均无确证。 明 无名氏 《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鸞星黯,致今朝相逢 木兰 。” 清 松琴 《女学生入学歌》:“ 緹縈 木兰 真可儿, 班昭 我所师。”
(4).围场名。约当今 河北 围场县 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 、 雍正 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獮,称其地为 木兰围场 。 雍正 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 咸丰 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 围场县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 蒙古 之典,以木兰秋獮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獮之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