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爱国(愛國)ài guó
爱自己的国。《战国策·西周策》:“今 秦 虎狼之国也,兼有吞 周 之意…… 周 君岂能无爱国哉?”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宋 曾巩 《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之二:“爱国忧民有古风,米盐亲省尚嫌慵。” 清 汪懋麟 《奉送益都公致政归里》诗:“爱国心难尽,忧时色每形。” 胡耀邦 《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华 各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的爱国传统。” ——《漢語大詞典》
忧民(憂民)yōu mín
谓关心人民疾苦。 明 李贽 《与焦若侯书》:“但 半山 过于自信,反以忧民爱国之实心,翻成毒民误国之大害。” 罗惇曧 《文学源流》:“ 孟子 言仁心、仁政、仁术,皆发挥仁字。至於保民、养民、忧民,皆从不忍人之心发出。” ——《漢語大詞典》
感慨 gǎn kǎi
亦作“ 感嘅 ”。
1.谓情感愤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復之耳。”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燕 赵 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感触,感叹。《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所以 陶渊明 欲息交, 嵇叔夜 欲絶交, 刘孝标 又做下《广絶交论》,都是感慨世情,故为忿激之谭耳。”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四:“河山元气入残秋,感嘅时艰涕暗流。” 老舍 《骆驼祥子》三:“老者连连的点头,似乎有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漢語大詞典》
1.谓情感愤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復之耳。”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燕 赵 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感触,感叹。《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所以 陶渊明 欲息交, 嵇叔夜 欲絶交, 刘孝标 又做下《广絶交论》,都是感慨世情,故为忿激之谭耳。”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四:“河山元气入残秋,感嘅时艰涕暗流。” 老舍 《骆驼祥子》三:“老者连连的点头,似乎有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漢語大詞典》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形-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沅湘 yuán xiāng
沅水 和 湘水 的并称。 战国 楚 诗人 屈原 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 沅 湘 间。《楚辞·离骚》:“济 沅 湘 以南征兮,就 重华 而陈词。” 汉 刘向 《九叹·远游》:“见南 郢 之流风兮,殞余躬於 沅 湘 。” 唐 戴叔伦 《过三闾庙》诗:“ 沅 湘 流不尽, 屈子 怨何深。” 郭沫若 《汐集·题湘君与湘夫人》:“ 沅 湘 今日蕙兰焚,别有离忧罹此君。” ——《漢語大詞典》
浩浩 hào hào
(1).水盛大貌。《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传:“浩浩,盛大若漫天。” 南朝 宋 鲍照 《梦还乡》诗:“白水漫浩浩,高山壮巍巍。” 宋 王安石 《送长倩归辉州》诗:“ 江 海收百川,浩浩谁能量?”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故当潦水之大,洪流万顷,浩浩怀山襄陵。”
(2).广大无际貌。《诗·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孔颖达 疏:“浩浩然,广大之旻天。” 唐 刘沧 《春日旅游》诗:“浩浩晴原人独去,依依春草水分流。” 明 邢昉 《过王雨若故庐》诗:“鶗鴂鸣桑田,云山漫浩浩。” 郁达夫 《采石矶》:“窗外的几株梧桐树叶,在这浩浩的白日里,虽然无风,也萧索地自在凋落。”
(3).谓胸怀开阔坦荡。《孔子家语·弟子行》:“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 唐 白居易 《咏意》:“身心一无繫,浩浩如虚舟。” 宋 陆游 《道室试笔》诗:“等是胸中不浩浩, 乐天 莫笑 季伦 痴。” 清 平云 《孤儿记·绪言》:“戚戚之尤,乃或转为浩浩。”
(4).风势强劲貌。 唐 元稹 《送侍御之岭南》诗:“颶风狂浩浩,韶石峻崭崭。”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词:“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明 许承钦 《苍峡》诗:“天风夹两翼,浩浩凌大荒。” 陈毅 《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词:“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
(5).声音宏大。 唐 柳宗元 《故大理事柳君墓志》:“浩浩呻呼,革为和声。” 元 耶律楚材 《过阴山和人韵》:“ 阴山 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明秋溪。”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只有 嘉陵江 ,江声自浩浩。”
(6).引申为喧闹。 唐 元稹 《江边四十韵》:“犬惊狂浩浩,鸡乱响嘐嘐。”《旧唐书·柏耆传》:“ 元和 十五年, 王承元 归国,移镇 滑州 ,朝廷赐 成德军 赏钱一百万贯,令諫议大夫 郑覃 宣慰军人,赏钱未至,浩浩然腾口。” 宋 苏轼 《真兴寺阁》诗:“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漢語大詞典》
(2).广大无际貌。《诗·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孔颖达 疏:“浩浩然,广大之旻天。” 唐 刘沧 《春日旅游》诗:“浩浩晴原人独去,依依春草水分流。” 明 邢昉 《过王雨若故庐》诗:“鶗鴂鸣桑田,云山漫浩浩。” 郁达夫 《采石矶》:“窗外的几株梧桐树叶,在这浩浩的白日里,虽然无风,也萧索地自在凋落。”
(3).谓胸怀开阔坦荡。《孔子家语·弟子行》:“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 唐 白居易 《咏意》:“身心一无繫,浩浩如虚舟。” 宋 陆游 《道室试笔》诗:“等是胸中不浩浩, 乐天 莫笑 季伦 痴。” 清 平云 《孤儿记·绪言》:“戚戚之尤,乃或转为浩浩。”
(4).风势强劲貌。 唐 元稹 《送侍御之岭南》诗:“颶风狂浩浩,韶石峻崭崭。”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词:“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明 许承钦 《苍峡》诗:“天风夹两翼,浩浩凌大荒。” 陈毅 《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词:“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
(5).声音宏大。 唐 柳宗元 《故大理事柳君墓志》:“浩浩呻呼,革为和声。” 元 耶律楚材 《过阴山和人韵》:“ 阴山 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明秋溪。”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只有 嘉陵江 ,江声自浩浩。”
(6).引申为喧闹。 唐 元稹 《江边四十韵》:“犬惊狂浩浩,鸡乱响嘐嘐。”《旧唐书·柏耆传》:“ 元和 十五年, 王承元 归国,移镇 滑州 ,朝廷赐 成德军 赏钱一百万贯,令諫议大夫 郑覃 宣慰军人,赏钱未至,浩浩然腾口。” 宋 苏轼 《真兴寺阁》诗:“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漢語大詞典》
魄 pò《國語辭典》
魄 [ pò ]
名- 人的精气。如:「精魄」、「勾魂摄魄」、「惊心动魄」、「失魂落魄」、「魂飞魄散」。《说文解字·鬼部》:「魄,阴神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元·关汉卿《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套·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 农历月初时始见的月光。汉·王充《论衡·譋时》:「月三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通「霸」。
- 月亮。唐·卢仝〈月蚀〉诗:「初露半个璧,渐吐满轮魄。」
- 酒渣、渣滓。《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通「粕」。
魄 [ tuò ]
- 参见「[[落魄]]」条。
沈沈
亦作“沉沉”。
1.盛貌;茂盛貌。《淮南子·俶真训》:“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高诱 注:“茫茫沉沉,盛貌。”《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 李善 注:“沉沉,茂盛之貌也。” 唐 李咸用 《题王处士山居》诗:“云木沉沉夏亦寒,此中幽隐几经年。” 宋 范成大 《桔园》诗:“沉沉剪綵山,垂垂万星毬。”
2.水深貌;雨大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沉沉,深貌也。”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波沉沉而东注,日滔滔而西属。” 唐 何希尧 《柳枝词》:“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五:“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3.形容深沉。 南朝 宋 鲍照 《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 唐 罗隐 《秋夜寄进士顾荣》诗:“秋河耿耿夜沉沉,往事三更尽到心。” 宋 司马光 《又即事上呈》诗之二:“近来方得醉中趣,熟寐沉沉是醉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甫饮一勺……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去。”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六:“碧栏干外夜沉沉,斜倚云屏烛影深。”
4.形容心事沉重。 唐 王建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沉沉百忧中,一日如一生。” 清 邢昉 《九江城南楼晚眺》诗:“履运适如此,忧端苦沉沉。” 清 龚自珍 《夜坐》:“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冰心 《寄小读者》三:“我心沉沉如死,倒觉得廓然。”
5.形容物体沉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程生 ﹞自外归,缓其束带,觉带端沉沉,若有物堕。”《花月痕》第四六回:“﹝ 仲池 ﹞临行, 肇受 取个沉沉的包裹,纳入 仲池 袖里。”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橙黄的繐子仍旧沉沉地垂下来,但颜色已不十分鲜明,蜘蛛在上面结了网。”
6.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溪水﹞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唐 李商隐 《河内》诗:“鼉鼓沉沉虬水咽, 秦 丝不上蛮丝絶。” 宋 苏舜钦 《演化琴德素高因为作歌以写其意》:“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 明 陈铎 《醉罗歌·闺怨》曲之四:“漏点沉沉响铜壶,好难把长更度。” 清 龚自珍 《冬日小病寄家书作》诗:“餳簫咽穷巷,沉沉止復吹。”
7.形容音信杳无。 唐 杜牧 《月》诗:“三十六宫秋夜深, 昭阳 歌断信沉沉。” 宋 张先 《清平乐》词之一:“ 陇 上《梅花落》尽, 江 南消息沉沉。” 明 汤显祖 《紫箫记·下定》:“ 鲍四娘 为何音信沉沉,没些定夺。”
亦作“沉沉”。 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 涉 之为王沉沉者!’”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也。”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沉沉 蓬莱阁 ,日久乡思多。”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张敦梦医》:“﹝ 张敦 ﹞尝侨寓 潮州 ,梦人邀去,大屋沉沉如王居,立俟门左,吏导之使入。”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红楼一角沉沉,那厢灯火秋娘院。” 朱锡梁 《白门咏史》:“沉沉殿影照 秦淮 , 后主 词场亦霸才。” ——《漢語大詞典》
1.盛貌;茂盛貌。《淮南子·俶真训》:“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高诱 注:“茫茫沉沉,盛貌。”《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 李善 注:“沉沉,茂盛之貌也。” 唐 李咸用 《题王处士山居》诗:“云木沉沉夏亦寒,此中幽隐几经年。” 宋 范成大 《桔园》诗:“沉沉剪綵山,垂垂万星毬。”
2.水深貌;雨大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沉沉,深貌也。”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波沉沉而东注,日滔滔而西属。” 唐 何希尧 《柳枝词》:“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五:“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3.形容深沉。 南朝 宋 鲍照 《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 唐 罗隐 《秋夜寄进士顾荣》诗:“秋河耿耿夜沉沉,往事三更尽到心。” 宋 司马光 《又即事上呈》诗之二:“近来方得醉中趣,熟寐沉沉是醉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甫饮一勺……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去。”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六:“碧栏干外夜沉沉,斜倚云屏烛影深。”
4.形容心事沉重。 唐 王建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沉沉百忧中,一日如一生。” 清 邢昉 《九江城南楼晚眺》诗:“履运适如此,忧端苦沉沉。” 清 龚自珍 《夜坐》:“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冰心 《寄小读者》三:“我心沉沉如死,倒觉得廓然。”
5.形容物体沉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程生 ﹞自外归,缓其束带,觉带端沉沉,若有物堕。”《花月痕》第四六回:“﹝ 仲池 ﹞临行, 肇受 取个沉沉的包裹,纳入 仲池 袖里。”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橙黄的繐子仍旧沉沉地垂下来,但颜色已不十分鲜明,蜘蛛在上面结了网。”
6.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溪水﹞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唐 李商隐 《河内》诗:“鼉鼓沉沉虬水咽, 秦 丝不上蛮丝絶。” 宋 苏舜钦 《演化琴德素高因为作歌以写其意》:“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 明 陈铎 《醉罗歌·闺怨》曲之四:“漏点沉沉响铜壶,好难把长更度。” 清 龚自珍 《冬日小病寄家书作》诗:“餳簫咽穷巷,沉沉止復吹。”
7.形容音信杳无。 唐 杜牧 《月》诗:“三十六宫秋夜深, 昭阳 歌断信沉沉。” 宋 张先 《清平乐》词之一:“ 陇 上《梅花落》尽, 江 南消息沉沉。” 明 汤显祖 《紫箫记·下定》:“ 鲍四娘 为何音信沉沉,没些定夺。”
亦作“沉沉”。 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 涉 之为王沉沉者!’”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也。”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沉沉 蓬莱阁 ,日久乡思多。”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张敦梦医》:“﹝ 张敦 ﹞尝侨寓 潮州 ,梦人邀去,大屋沉沉如王居,立俟门左,吏导之使入。”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红楼一角沉沉,那厢灯火秋娘院。” 朱锡梁 《白门咏史》:“沉沉殿影照 秦淮 , 后主 词场亦霸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