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棠棣悲离黍,寂寞芝兰閟野莱。

王柏宋代〕《有感

岁月飘零事转乖,未能凭酒放眉开。
萧萧棠棣悲离黍,寂寞芝兰閟野莱。
生计半随豪气坏,放心犹傍圣经回。
秋来旱势滔滔远,谁念苍生可正哀。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萧棠棣离黍寂寞芝兰

萧萧(蕭蕭)xiāo xiāo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棠棣 táng dì
(1).木名。即郁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按,此为逸诗。《论语·子罕》引作“唐棣”。《晋书·索靖传》:“芝草蒲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
(2).花名。俗称棣棠。花黄色,春末开。 唐 李商隐 《寄罗劭兴》诗:“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冯浩 笺注:“《尔雅》分列唐棣、栘,棠棣、棣,而疏以《召南·唐棣之华》《小雅·常棣之华》分属之。《本草》合引於郁李下。今且未细剖,而其花或白或赤,皆不言黄。故 程氏 谓今人园圃中有名棣棠者,花繁黄色, 义山 其指此耶?所揣颇似之矣。”
(3).《诗·小雅·常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 唐 张九龄 《和苏侍郎小园夕霁寄诸弟》:“兴属蒹葭变,文因棠棣飞。人伦用忠厚,帝德已光辉。” 宋 苏轼 《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 明 沈鲸 《双珠记·遗珠入宫》:“棠棣久飘零,几回寂寂,闻鸟顿心惊。”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离黍(離黍)lí shǔ
《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宗 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于宗 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周 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以“离黍”为慨叹亡国之典。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梦绕神州路,悵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截发》:“离黍秋风,休思故苑。” 清 高其倬 《碧云寺》诗:“ 殷 墟歌《离黍》,鉴之者 有周 。” 黄墨谷 《李清照评论》:“南渡后,词人既有故国离黍之悲,又有悼亡之疼。”  ——《漢語大詞典》
寂寞 jì mò
(1).空虚无物。《吕氏春秋·审分》:“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风尘不起,囹圄寂寞。” 吕向 注:“寂寞,言空虚也。”
(2).寂静无声;沉寂。《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王逸 注:“寂寞,无人声也。” 晋 谢道韫 《登山》诗:“巖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老舍 《微神》:“﹝小房子﹞里边什么动静也没有,好象它是寂寞的发源地。”
(3).引申指辞世。 唐 杜甫 《凤凰台》诗:“ 西伯 今寂寞,凤声已悠悠。” 唐 元稹 《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诗:“ 宁 氏舅甥俱寂寞, 荀 家兄弟半沦亡。” 明 方孝孺 《上巳约友登南楼》诗:“古人已寂寞,继者应在今。”
(4).清静;恬淡;清闲。《文子·微明》:“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於物也。”《淮南子·原道训》:“其魂不躁,其神不嬈,湫漻寂寞,为天下梟。” 高诱 注:“寂寞,恬淡也。” 明 归有光 《容春堂记》:“山水之名胜,必於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5).稀少。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纪事寂寞,龟书可循。” 唐 王度 《古镜记》:“ 侯生 常云:‘昔者,吾闻 黄帝 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虽岁祀攸远,图书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
(6).冷清;孤单。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七:“闲房何寂寞,緑草被阶庭。” 唐 李朝威 《柳毅传》:“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繆。”《水浒传》第十一回:“﹝ 林冲 ﹞驀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每日六街三市游翫吃酒,谁知今日被 高俅 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 茅盾 《子夜》三:“一种孤独无依,而又寂寞无聊的冷味,灌满了他的‘诗人的心’了。” 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寂寞 嫦娥 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漢語大詞典》
芝兰(芝蘭)zhī lán
(1).芷和兰。皆香草。芝,通“ 芷 ”。《荀子·王制》:“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於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荀子·宥坐》作“芷兰”。 汉 焦赣 《易林·萃之同人》:“南山芝兰,君子所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分若芝兰,坚逾胶漆。”
(2).喻优秀子弟。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芝兰有秀,羔鴈成行。” 明 陆采 《明珠记·探留》:“念荆花早年失偶,喜芝兰这回重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九:“生儿只识 秦 碑字,脆弱芝兰笑 六朝 。”参见“ 芝兰玉树 ”。  ——《漢語大詞典》
閟 bì《國語辭典》

閟 [ bì ]

  1. 关闭、深闭。《说文解字·门部》:「閟,闭门也。」清·段玉裁·注:「引申为凡闭之偁。」宋·文天祥〈正气歌〉:「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明·高启《高太史凫藻集·卷四·南宫生传》:「患求者众,遂自閟,希复执笔。」
  1. 幽深的。如:「閟宫」。宋·曹勋〈蓦山溪·乌龙云洞神护红尘外〉词:「松露閟,紫烟深。」清·王士祯〈圣安寺僧联句〉:「肃肃僧寮清,穆穆禅宫閟。」
野 yě《國語辭典》

野 [ yě ]

  1. 郊外。《書經·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 廣平的地方。《呂氏春秋·季秋紀·審己》:「稼生於野而藏於倉,稼非有欲也。」《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3. 界限、地域。如:「分野」、「視野」。《淮南子·原道》:「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4. 民間。《書經·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故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
  1. 質樸。《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首紀殷周之前,其文簡而野。」
  2. 粗鄙無禮、放縱不馴。如:「粗野」、「撒野」。《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禮記·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3. 野生而未經人工栽培或馴養的。如:「野菜」、「野菊」、「野牛」、「野馬」。
  4. 非正式的。如:「野錄」、「野乘」、「野史」。
  1. 非常、很。如:「朔風野大」。
莱 ( 萊 ) lái
莱 [ lái ]
  1. 藜。
  2. 〔~菔〕萝卜的别称。
  3. 古代指郊外轮休的田,亦指田废生草:“政烦赋重,田~多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