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里巴巴缘十地,眼中盼盼是诸天。

吴潜宋代〕《再用出郊韵似延庆老三首 其三

普殊难叶一钩连,勘到释迦文佛前。口里巴巴缘十地,眼中盼盼是诸天。

泥涂烂处藏头鳖,高树梢头脱壳蝉。各自身躯各自性,谁知各自本同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口里巴巴十地眼中盼盼诸天

口里 kǒu lǐ
长城以内的地方。例如:口里人。  ——《漢語大詞典》
巴巴 bā bā
(1).爸爸。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巴巴妈妈》:“ 明 王文龙 《龙兴慈记》云:‘ 季巴巴 、 王妈妈 , 圣祖 微时有恩邻人也。’按,巴巴俗呼父也,字亦作夿,此二人殆翁媪歟? 明 文林 《瑯琊漫钞》云:‘ 赵 氏乾娘, 高皇 义父之妻也,世袭指挥。’按,此知 明高皇 有义父乾娘, 季巴巴 、 王妈妈 殆亦此类歟?”
(2).指巴掌。《荡寇志》第八十回:“一声呼喝,向那左边面颊上足足的盦了二十个大巴巴。”
(3).方言。食物名,即饽饽。 孙锦标 《南通方言疏证》四:“今小儿呼点心为巴巴,即北方言餑餑。”
(4).方言,粪便。《抗日歌谣》:“五色旗(伪满旗)不用挂,再过三年擦巴巴。” 郭光 《仅仅是开始》:“你们屁股上带着巴巴说别人!”
(5).急切;切盼。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二折:“眼巴巴不见孩儿回来。”《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巴巴寻那肥皂洗脸,怪不得你的脸洗的比人家屁股还白。”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事情实在太多。大家都正在那里巴巴地等着他。”
(6).特地;偏偏。《红楼梦》第二二回:“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红楼梦》第三七回:“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
(7).黏滞;黏结成块的。 宋 陆游 《大慧禅师真赞》:“平生嫌遮老子,説法口巴巴地。”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吃晚饭时,炕桌上摆着煮得粘粘巴巴的豆角。”
(8).表状貌的词尾。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若不回他一句,教他没趣巴巴的。”
(9).象声词。 管桦 《三月拘留》:“门敲的巴巴山响。”  ——《漢語大詞典》
缘 ( 緣 ) yuán
缘 [ yuán ]
  1.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2.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3.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4. 边:边~。
十地 shí dì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漢語大詞典》
眼中 yǎn zhōng
犹言心目中。 宋 苏轼 《予以事繫御史台狱遗子由》诗之二:“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漢語大詞典》
盼盼 pàn pàn
(1).急切盼望貌。 宋 文天祥 《议纠合两淮复兴》诗序:“予既遗书,盼盼焉望报。”
(2). 唐 代 徐州 妓 关盼盼 。 贞元 中, 张建封 纳为妾。 建封 死后,楼居十五年不嫁。后因 白居易 赠诗中有“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死不相随”之句,遂感愤不食而死。 清 汪立名 著《白香山年谱》,考定纳 盼盼 为妾者,非 建封 ,乃其子 愔 。《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 小小 ( 苏小小 )真能謔, 盼盼 最解诗。”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诸天(諸天)zhū tiān
(1).佛教语。指护法众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曰诸天。《长阿含经》卷一:“佛告比丘, 毗婆尸菩萨 生时,诸天在上於虚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风雨尘土。”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序:“且三界迴沉,诸天倏瞬。”《敦煌变文汇录·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文》:“人民欢喜皆称嘆,诸天爱护讚精明。”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法堂里摆列着诸天圣像。”《西游记》第十七回:“诸天遂来洞口报知。”
(2).指神界的众神位。后泛指天界;天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修行七十万日,然后得至诸天,或 玉京 、 蓬莱 、 崑閬 、 姑射 。” 清 林则徐 《即目》诗:“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