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为头目吴腹心,头目清明腹心佚。

阳枋宋代〕《送云山文先生吏部赴召

云山至宝非和璧,光耀煜天难毖密。
一朝天子闸坤珍,此宝肯炎蜀人出。
宝生蜀东六十年,蜀势关吴妙陈述。
蜀为头目吴腹心,头目清明腹心佚。
蜀为藩篱吴奥堂,藩篱坚固奥堂实。
蜀若颠危忧在吴,夔峡岂能遏并溢。
自从蜀口弃三关,托里金城更崷崒。
戎马冲奔二十年,此城处处皆屹立。
虔刘俘掠技已穷,群聚宝峰频出入。
抵碍坚城不得战,转攻云诏谋虚袭。
欲践辰沅闯广南,后顾有蜀还恧尼。
留屯汉中缀秘师,计俊万全无一失。
我向嘉渝重大屯,大理垂军须缩絰。
夷陵近闻列守戍,似谓蜀险为难必。
或言东晋不用蜀,是时南北只守一。
如今敌人干腹来,不思保蜀更何术。
莫虞海道要先防,云涛涌沸蛟鼋栗。
臣宝一战振天威,
至今敌胆犹惕怵。莫忧淮堧近健康,
万柁膛师人素习。踏车横江臣世忠,
北人川,蜀事艰难今转急。
井络丘墟烟火空,荆棘漫弥虎窟室。
频年旱叹民流亡,褚无完掌瓶无粒。
兵将愿射干狼毒漫战吻,芝术参苓难愈疾。
恳切深惟保蜀方,蜀苟措安国宁谧。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头目吴腹头目清明腹心

蜀 shǔ《國語辭典》

蜀 [ shǔ ]

  1. 朝代名:➊ ​ 参见「蜀汉 」条。➋ ​ 十国之一。起讫年不详。王建建立,为后唐所灭。历史上称为「前蜀」。➌ ​ 参见「[[后蜀]]」条。
  2. 大陆地区四川省的简称。秦时隶属巴、蜀二郡属地,故简称为「蜀」。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头目(頭目)tóu mù
(1).脑袋和眼睛。《荀子·议兵》:“臣之与君也,下之於上也……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汉书·刑法志》:“夫仁人在上,为下所卬,犹子弟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扞头目,何可当也?”《红楼梦》第六十回:“现从井上取了凉水,吃了一碗,心中爽快,头目清凉。”
(2).借指性命。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头目犹捨,敢不奉献。”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辩才 宝此过於头目,未易遽索。”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安国寺僧》:“于持戒参学,略无分毫可称,衣鉢差厚,宝护之如头目。”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急公赴义,不顾头目,以忠孝名节为己任。”
(3).外貌。 宋 文天祥 《赠梅谷相士》诗:“须得花性情,不假花头目。”
(4).军官。《前汉书平话》卷中:“ 吕后 不合恨 彭越 昔日要他为妻,又将 梁王 体肉作羹,教外路头目併在朝大小众臣,都皆食之。”《元典章·圣政一·抚军士》:“凡征进军人临阵而亡者,被伤而死者,其家属理当优恤,仰各管头目用心照管。”《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下西川传续集》:“屯下雄兵三十万,诸官头目各安营。”
(5).带头的人;负责的人。《元典章·圣政一·劝农桑》:“若有违犯之人,断罪赔偿;各管头目有失鈐束,具以名闻。” 老舍 《黑白李》:“要是拿的话呀,准保是拿四爷,他是头目。” 叶圣陶 《倪焕之》八:“他以为已经把犯罪的部属交给头目去训诫和惩罚,自有头目负责;自己只有从旁批判那头目处理得当不得当的事情了。”
(6).指人。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你两个头目,自説话来。”《西游记》第四四回:“我两个且坐上,即烦你去沙滩上替我一查。只点头目有五百名数目便罢。”
(7).古时称我国南方诸国各部落的首脑。《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掳掠得 汉 人,都分给与各洞头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孩儿避讐海外,众头目推我为王。”  ——《漢語大詞典》
吴腹(吴腹)
见上注  ——《分类字锦》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清明 qīng míng
(1).物之轻清者。亦谓清澈明朗。《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鬚眉而察理矣。” 唐 元稹 《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李大钊 《时》:“‘晨’为日之始,新鲜的朝气,清明的曙光,都随‘晨’的时光以俱至。”
(2).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 商 ,会朝清明。” 毛 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汉书·礼乐志》:“﹝ 世祖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风俗一变。”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献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 夏衍 《秋瑾传》第一幕:“不把 中国 弄得强盛,不把政治弄得清明,她们怎能从这黑暗里解放出来呐?”
(3).神志清晰;清察明审。《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 郑玄 注:“察於事也。”《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是故羣臣辐凑竝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光耿四海。” 郭沫若 《新华颂·鸭绿江》:“我们的理智是清明的,不会跟着狂人们一道发狂。”
(4).声音清朗。《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 孔颖达 疏:“人之歌曲清洁显明以象於天也。” 唐 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但这声音已经不再那样清明尖锐了,它发出了有些破裂味的沙音。”
(5).节气名。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我国有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清明,谓物生清浄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歷和韶。” 唐 薛逢 《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 明 徐元 《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6).东南风。《国语·周语下》“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繫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参见“ 清明风 ”。
(7).金精;金神。《意林》卷四引 汉 王逸 《正部》:“山神曰螭,物精曰魅,土精曰羵羊,水精曰罔象,木精曰毕方,火精曰游光,金精曰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 冶泉祠 。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
(8).冷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何气使然?”《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郁极乃发歌》:“木发毁折金清明,火发曛味有多少。”注:“金发之徵,微者为燥,甚为清明;清明,冷肃也。”  ——《漢語大詞典》
腹心 fù xīn
(1).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亦比喻贤智策谋之臣。《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郑玄 笺:“此罝兔之人,行於攻伐,可用为策谋之臣,使之虑事,亦言贤也。”《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君犹元首,辅臣犹腹心也,百官犹四肢也。”
(2).指亲信。《汉书·张汤传》:“ 伍被 本造反谋,而 助 亲幸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陈书·高祖纪上》:“ 景 至闕下,不敢入臺,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原有三十二路将官,番 汉 并用,性情各别,难以任为腹心。”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 刘瑾 命腹心二人尾随,原拟在途中加以暗害。”
(3).犹言至诚之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比问州邸,云改县章,治所相望,私诚甚喜,谓宜朝夕,可布腹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今实布腹心:僕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
(4).比喻近中心的重要地区。《史记·赵世家》:“今 中山 在我腹心,北有 燕 ,东有 胡 ,西有 林胡 、 楼烦 、 秦 、 韩 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亮总兵》:“腹心千里,兵力虚弱。” 杨朔 《海罗杉》:“ 大井 深藏在 井冈山 的腹心地带,四面紧围着层层迭迭的高山。”  ——《漢語大詞典》
佚 yì/dié《國語辭典》

佚 [ yì ]

  1. 散失。如:「佚失」、「亡佚」、「散佚」。
  1. 散失的。如:「佚文」、「佚书」。
  2. 美好的。《楚辞·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3. 放荡的、放纵的。如:「佚乐」、「佚游」。《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忿怒伤人,男女淫佚,吏为奸臧。」通「逸」。
  1. 过失。《商君书·开塞》:「夫民之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则生佚。」
  2. 姓。如春秋时郑国有佚之狐。

佚 [ dié ]

  1. 轮流、更替。如:「佚兴」、「佚起」。《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弟兄三人,佚宕中国。」晋·范宁·注:「佚,犹更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