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凭玉几颔其奏,导以绛节双青童。

程公许宋代〕《青山高为宋郎中德之作

青山高,六六峰。瑶镌嵽嶪千万仞,斗起西南天半空。

蒸岚喷薄不得泄,翠屏掩霭深几重。不知丹梯委曲到何许,飞楼杰观缥缈疑神功。

丈人天上足官府,爱此叠嶂高巃嵷。奏疏白玉京,此山上帝之离宫。

臣请为帝守宫钥,检课列仙功行之异同。帝凭玉几颔其奏,导以绛节双青童。

岳灵嶪峨远奔命,其下渎鬼趋濛鸿。丹书校录晓继夕,朱衣执侍严且恭。

赤明龙汉屈指今几劫,珠幢羽帔可想不可踪。云璈铿鍧洞天晓,步虚寥亮阊阖风。

有时山空夜永斗柄出复没,眩眼千炬煜煜灯吐红。

呜呼青山高兮六六峰,丈人宫阙兮远层穹,飞仙来往兮安得逢。

山中人兮媚幽独,烜山绪兮雪溪翁。形癯霄汉舞皓鹤,神茂晴峦森老松。

三生曾侍丈人之左右,出入孔老竺乾之学该以通。

把茅山间二十年,幽栖活计那讳穷。白云四壁兮风月窗栊,玉泉如饴兮柏实可饔。

丈人悯世日混浊,敕遣下山开瞽矇。被发鞭麒麟,驾霆呵灵霳。

高冈一鸣众鸟瘖不吐,修门再入九虎狞以攻。飘然整我飞霞佩,佳山水处挟册从。

仙槎尚有楼突兀,荡漾万顷风涛中。酒酣浩歌蕊珠三叠之险韵,出没蛟蜃悲鱼龙。

道逢仇池老仙伯,握手一笑蟆鼻烟溟濛。混成庵中据梧默数息,明霞阁上弹铗看飞鸿。

丈人嗔不归,鸾歌凤舞瞻听慵。我闻至人离世不忘世,肯学山泽之臞块独守此虎豹丛。

欧子来自神清洞,乐天故栖蓬海东。手携天孙云汉之机杼,下与世俗一洗组纂之拙工。

后先相望几百年,帝命何独私与公。青山之阻烟霞浓,六时滴水声玲珑。

猿鹤何知强悽怨,祝公不用思𢥞𢥞。我愿飞章夜扣丈人九仙之宝室,世路荆棘人心蓬。

洗氛涤祲待雨露,惊聩醒醉须笙镛。乞公且住千百岁,要使民有司命儒有宗。

色丝不尽今古胸,帝衮何阙须弥缝,笑谈变俗为时雍。

青山青山长好在,洞天气物何曾改。归来瑶简朝丈人,坐看桑田变沧海。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玉几绛节双青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1.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2.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3.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1. 「凭 」的异体字。
玉几 yù jī
玉饰的矮桌。《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 汉 张衡 《东京赋》:“左右玉几,而南面以听矣。” 宋 王安石 《和微之登高斋》:“ 六朝 人物随烟埃,金舆玉几安在哉?” 清 吴骐 《汉昭烈》诗:“金甌付记耕莘佐,玉几弥留《顾命》篇。”  ——《漢語大詞典》
颔 ( 頷 ) hàn
颔 [ hàn ]
  1. 下巴颏:“相逢应不识,满~白髭须”。
  2. 点头:~首。~之而已。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奏 zòu《國語辭典》

奏 [ zòu ]

  1. 进献。《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数奏甘毳食物。」汉·王充《论衡·逢遇》:「以夏进𬬻,以冬奏扇。」
  2. 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如:「启奏」。《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
  3. 吹弹乐器。如:「吹奏」、「伴奏」、「弹奏」、「演奏」、「独奏」。
  4. 显现、发生。如:「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祯)​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
  5. 往、走。《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比悦至,火止,气少衰,燧纵兵击之。悦败奏桥。桥已焚,众赴水死者不可计。」通「走」。
  1. 古代臣下向皇帝进呈的文书。如:「奏状」、「奏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
  2. 音乐高低抑扬的节拍。如:「节奏轻快」。
导 ( 導 ) dǎo
导 [ dǎo ]
  1. 指引,带领:领~。引~。向~(引路的人)。倡~。推~。~引。~游。~向。~师。~言。
  2. 传引,传向:传~。~热。~致(引起)。
  3. 启发:开~。教~。因势利~。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绛节(絳節)jiàng jié
(1).古代使者持作凭证的红色符节。 南朝 梁简文帝 《让骠骑扬州刺史表》:“故以弹压六戎,冠冕九牧,岂止司隶絳节,金吾緹骑。”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诗:“絳节朱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蒙召》:“感吾皇宠召,趋命还朝,絳节朱轮,紫泥丹詔,履舃重登廊庙。”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六:“絳节夹青幢,鸣珂愉且闲。”
(2).传说中上帝或仙君的一种仪仗。 唐 杜甫 《玉台观》诗之一:“中天积翠玉臺遥,上帝高居絳节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 ,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絳节、曰寳盖、曰珠幢、曰五明扇、曰旌。”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 太清 宫殿九霞高,玉珮羣真絳节朝。”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三:“诸天过峯头,絳节乘银鸞。”  ——《漢語大詞典》
双青(双青)
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诗海门双青暮烟歇万倾金波涌明月  ——《骈字类编》
童 tóng《國語辭典》

童 [ tóng ]

  1. 古代获罪入官为奴的男子。说文解字:「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巴寡妇清传》:「羊彘千双,童手指千。」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童,奴婢也。」
  2. 未成年的仆役。如:「书童」、「家童」。通「僮」。
  3. 小孩,未成年的人。如:「牧童」、「儿童」、「童叟无欺」。《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4. 愚昧、无知的人。《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5. 姓。如汉代有童仲玉。
  1. 幼小的。如:「童工」。
  2. 未结婚的。如:「童男」、「童女」。
  3. 光秃的。如:「童山濯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