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一川 yī chuān
(1).一条河流。《汉书·沟洫志》:“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 豫章水 出 赣县 西南而北入 江 ,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
(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唐 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一:“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宋 贺铸 《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元 赵显宏 《满庭芳·耕》曲:“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庄家也有欢娱处,莫説其餘。” ——《漢語大詞典》
(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唐 杜甫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一:“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宋 贺铸 《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元 赵显宏 《满庭芳·耕》曲:“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庄家也有欢娱处,莫説其餘。” ——《漢語大詞典》
秋意 qiū yì
(1).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观和气象。 唐 颜真卿 《赠僧皎然》诗:“秋意 西山 多,别岑縈左次。” 宋 晏殊 《点绛唇》词:“露下风高,井梧宫簟生秋意。”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有相思两字,呼之欲出,秋意裂,冰纹断。” 许地山 《黄昏后》:“满山底岩石、树林、泉水,受着这妙光底赏赐,越觉得秋意阑珊了。”
(2).态度冷淡。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杭 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冷淡曰秋意,无言默坐曰出神。” ——《漢語大詞典》
(2).态度冷淡。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杭 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冷淡曰秋意,无言默坐曰出神。” ——《漢語大詞典》
满怀(滿懷)mǎn huái
(1).犹满腔,心中充满。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前思未弭,后感仍集,积悲满怀,逝矣安及。”《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公子原觉他要説的那句话有些不好开口,无如他此时是满怀的遂心快意,满脸的吐气扬眉。” 艾青 《光的赞歌》诗:“但是有人害怕光,有人对光满怀仇恨,因为光所发出的针芒,刺痛了他们自私的眼睛。”
(2).指充满前胸。 唐 薛逢 《醉春风》诗:“ 洛阳 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南唐 李煜 《咏扇》逸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元 陈樵 《碧落洞》诗:“灝气翻衣露满怀,人言天上我惊猜。”
(3).指整个前胸部分。 老舍 《茶馆》第二幕:“ 刘麻子 丢了魂似的跑来,和 李三 碰了个满怀。” ——《漢語大詞典》
(2).指充满前胸。 唐 薛逢 《醉春风》诗:“ 洛阳 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南唐 李煜 《咏扇》逸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元 陈樵 《碧落洞》诗:“灝气翻衣露满怀,人言天上我惊猜。”
(3).指整个前胸部分。 老舍 《茶馆》第二幕:“ 刘麻子 丢了魂似的跑来,和 李三 碰了个满怀。” ——《漢語大詞典》
愁绪(愁緒)chóu xù
忧愁的心绪。 南朝 梁简文帝 《阻归赋》:“云向山而欲敛,雁疲飞而不息;何愁绪之交加,岂树萱与折麻。” 唐 杜甫 《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诗:“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三折:“敛双眉不堪妆画,有甚事愁绪交加。”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辨不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一霎时的热情的倾吐,千万种愁绪的奔泄!” ——《漢語大詞典》
楼 ( 樓 ) lóu
楼 [ lóu ]
-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房。~梯。~道。~层。城~。岗~。阁~。~台。~船。办公~。高~大厦。
- 姓。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名-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潇潇(瀟瀟)xiāo xiāo
(1).风雨急骤貌。《诗·郑风·风雨》:“风雨瀟瀟,鷄鸣胶胶。” 毛 传:“瀟瀟,暴疾也。” 明 王錂 《寻亲记·修筑》:“雨瀟瀟似银烛千条,泻平地顿成沧海。” 清 许光治 《折桂林·湖上》曲:“看湖头急雨瀟瀟。早烟幂林扃,云布山椒。” 郭沫若 《落叶·第二六信》:“风雨潇潇着的今夕,把倦于剧烈的劳动的身子靠在坐椅上。”
(2).小雨貌。 南唐 王周 《宿疎陂驿》:“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瀟瀟古驛中。”一本作“ 萧萧 ”。《十月》1981年第4期:“她走了,拄着她那根精巧的手杖,又一次消逝在那个古老城市的潇潇春雨里。”
(3).凄清、冷寂貌。 唐 刘长卿 《石梁湖有寄》诗:“瀟瀟清秋暮,嫋嫋凉风发。”《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一行塞雁,落隐隐沙汀;四五隻孤舟,横瀟瀟野岸。”
(4).头发稀疏貌。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瀟瀟白髮,家园暂安,餘生聊寄 锦江 边。” 明 晏振之 《步步娇·秋思》套曲:“瘦损孤吟黄花貌,髩短短,髮瀟瀟。”
(5).清高超俗貌。 清 戴名世 《涛山先生诗序》:“ 名世 尝读先生之诗,瀟瀟不覊如其人。”
(6).象声词。 元 张可久 《一枝花·秋景》套曲:“火龙鳞红叶瀟瀟,金兽眼黄花冉冉。” 清 姚鼐 《乌江阻风》诗:“鐙火连檣底,瀟瀟杂语庞。” ——《漢語大詞典》
(2).小雨貌。 南唐 王周 《宿疎陂驿》:“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瀟瀟古驛中。”一本作“ 萧萧 ”。《十月》1981年第4期:“她走了,拄着她那根精巧的手杖,又一次消逝在那个古老城市的潇潇春雨里。”
(3).凄清、冷寂貌。 唐 刘长卿 《石梁湖有寄》诗:“瀟瀟清秋暮,嫋嫋凉风发。”《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一行塞雁,落隐隐沙汀;四五隻孤舟,横瀟瀟野岸。”
(4).头发稀疏貌。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瀟瀟白髮,家园暂安,餘生聊寄 锦江 边。” 明 晏振之 《步步娇·秋思》套曲:“瘦损孤吟黄花貌,髩短短,髮瀟瀟。”
(5).清高超俗貌。 清 戴名世 《涛山先生诗序》:“ 名世 尝读先生之诗,瀟瀟不覊如其人。”
(6).象声词。 元 张可久 《一枝花·秋景》套曲:“火龙鳞红叶瀟瀟,金兽眼黄花冉冉。” 清 姚鼐 《乌江阻风》诗:“鐙火连檣底,瀟瀟杂语庞。” ——《漢語大詞典》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名-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动-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