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将农圃学樊迟,欲赋三都愧左思。

周孚宋代〕《良臣和前韵见贻复次韵二首 其二

久将农圃学樊迟,欲赋三都愧左思。尚喜彭城汉夫子,肯加湔祓与新诗。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久将农圃三都左思

久将(久將)jiǔ jiāng
旧将;老将。《三国志·吴志·孙皎传》:“昔 周瑜 程普 为左右部督,共攻 江陵 ,虽事决於 瑜 , 普 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  ——《漢語大詞典》
农圃(農圃)nóng pǔ
(1).农田园圃。 晋 张载 《七哀诗》:“頽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一:“更归侨农圃,经营优越。”
(2).指农家。 唐 柳宗元 《溪居》诗:“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清 葛云芝 《咏怀》:“依依农圃言,歷歷过原陆。”
(3).耕稼,农耕。 汉 王粲 《羽猎赋》:“遵古道以游豫兮,昭劝助乎农圃。” 宋 苏辙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今夫 樊 迟 欲为农圃以富民,而 孔子 答之以礼义信也。”  ——《漢語大詞典》
学 ( 學 ) xué
学 [ xué ]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院。~府。中~。大~。上~。
  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
  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樊 fán《國語辭典》

樊 [ fán ]

  1. 关鸟兽的笼子。《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2. 篱笆。《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汉·毛亨·传:「樊,藩也。」通「藩」。
  3. 姓。如唐代有樊宗师。
  1. 搭篱笆围绕保护。《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十首之十:「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鱼网盖樱桃。」
迟 ( 遲 ) chí
迟 [ chí ]
  1. 慢,缓:~缓。~笨。~钝。~疑。~重(zhòng )。~滞。
  2. 晚:~到。~暮,~早。推~。延~。
  3. 姓。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赋 ( 賦 ) fù
赋 [ fù ]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铺陈,分布。
三都 sān dū
(1).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 季孙 之 费 、 孟孙 之 成 、 叔孙 之 郈 ,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 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 杜预 注:“三都, 费 、 郈 、 成 也。”
(2).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 、 卫 、 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 高诱 注:“三都, 赵 、 卫 、 魏 。”
(3).三个都城。 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 长安 为西都, 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 、 吴 都 建业 、 魏 都 邺 。《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李善 注:“三都, 蜀 、 吴 、 魏 也。”
(5).三个都城。指 蜀 之 成都 、 广都 、 新都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蜀 以 成都 、 广都 、 新都 为三都,号名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 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 , 蜀 有三都,谓 成都 、 广都 ,此其一焉。”
(6).三个都城。 唐 都 长安 , 显庆 二年(657年)建 洛阳 为东都, 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晋阳 为北都,与 长安 合称三都。
(7).指 晋 左思 所著《三都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 唐 齐己 《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 明 沈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赋《三都》,驻足将军树。” 清 彭极 《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头宝剑泣鱼肠,赋就《三都》价未偿。”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亲心万里苦相关。”原注:“ 汀 ( 福建 长汀 )治初造,砍大树千餘。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於鑊内。”  ——《漢語大詞典》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1.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2.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3.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1. 羞慚。如:「面有愧色」。
左思 zuǒ sī
(约250—约305) 中国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其诗《咏史》八篇为其代表作。曾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当时豪富人家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纸贵”。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