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杉风(杉风)
苏轼玉女洞诗岁晚杉风尽人归雾雨愁 ——《骈字类编》
萝月(蘿月)luó yuè
藤萝间的明月。 南朝 宋 鲍照 王延秀 等《月下登楼连句》:“髴髣萝月光,繽纷篁雾阴。” 唐 沈佺期 《入少密溪》诗:“相留且待鸡黍熟,夕卧深山萝月春。” 清 陆培 《摸鱼儿》词:“等萝月圆时,林枫染候,共尔説幽胜。” ——《漢語大詞典》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楼 ( 樓 ) lóu
楼 [ lóu ]
-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房。~梯。~道。~层。城~。岗~。阁~。~台。~船。办公~。高~大厦。
- 姓。
藜杖 lí zhàng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晋书·山涛传》:“ 魏帝 尝赐 景帝 春服,帝以赐 涛 ,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藜杖西山且挟书,蹉跎光景徂。” 陈毅 《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诗:“ 延水 波涛翻骇浪,一灯藜杖送人归。” ——《漢語大詞典》
分光 fēn guāng
(1).分享别人的烛光。指得人之惠而不费人之财。《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2).形容极短的时光。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抚寸心而未改,指分光而永违。” ——《漢語大詞典》
(2).形容极短的时光。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抚寸心而未改,指分光而永违。” ——《漢語大詞典》
夜校 yè xiào
夜间上课的学校。多指业余学校。 邹韬奋 《我们的读书合作》:“虽然这里有不少的夜校,但我们既然没有钱,也就不能进去。” 浩然 《石山柏》:“就这样,在顺利地办起小学之后,我们又办起夜校。” ——《漢語大詞典》
雠 ( 讎 ) chóu
雠 [ chóu ]
- 校对文字:校~。~校。~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 同“仇”。
-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有功”。
- 售,给价。
- 应对:~问(辩驳问难)。
- 同“酬”,酬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