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之雷兮嘘之风,沛万里兮流莫止。

程公许宋代〕《述九颂·入辅

奫沦兮泽有水,渺莫窥兮涯涘。
鼓之雷兮嘘之风,沛万里兮流莫止。
潏涛澜兮泛东洋,张乾纳兮翕坤纪。
小观兮古今,贤运兮齐轨。
狼跋兮其胡,赤舄兮几几。
东征兮迟迟,滔滔兮不归。
归来兮何时,绣裳兮衮衣。
美人兮嫮好,思不见兮令人老。
昔与余兮成言,忍弃之兮异道。
九疑兮缅哉,重华兮宴娭。
苍龙兮峙阙,岧峣兮帝台。
蕙裯兮芷幄,从之兮九垓。
麾青虬兮以粱,骖孔莺兮以驾。
霭云旃兮缤纷,恍松乔兮来御。
步咫尺兮帝轩,帝一笑兮何言。
恍流盼兮下土,扫埃氛兮九埏。
余左兮汝右,余先兮汝后。
汝作朕兮股肱,拜稽首兮皇万寿。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鼓之万里

鼓之
易系辞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傅孟子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左 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翙请见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乎卿云歌鼚乎鼓之轩 舞之  ——《骈字类编》
雷 léi《國語辭典》

雷 [ léi ]

  1. 大气放电时,激荡空气所发出的巨响。如:「春雷」、「打雷」。
  2. 武器名。一种爆炸性的火器。如:「水雷」、「地雷」、「鱼雷」、「扫雷」。
  3. 姓。如汉代有雷义。
  1. 比喻声音很大。《楚辞·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2. 比喻迅捷。唐·柳宗元〈晋问〉:「千里雷驰,重马轻车。」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嘘 ( 噓 ) xū/shī
嘘 [ xū ]
  1. 慢慢地吐气,呵气:~寒问暧。
  2. 叹气:~唏(哭泣时抽噎)。仰天而~。
  3. 火或气的热力熏炙:这点菜放到锅里~~。
嘘 [ shī ]
  1. 叹词,表示反对,制止等:~,别出声!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沛 pèi《國語辭典》

    沛 [ pèi ]

    1. 水草叢生的地方。《孟子·滕文公下》:「園囿、汙地,沛澤多而禽獸至。」《管子·揆度》:「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
    2. 參見「沛縣 」條。
    3. 姓。如商代子姓國有沛氏。
    1. 旺盛、盛大。如:「充沛」。《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 興之矣。」宋·文天祥〈正氣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1.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3.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4.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2.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3.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1.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1.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