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顶染砂那得似,犀棱削角自苍然。

程公许宋代〕《和虞使君赋山茶花二首

眼明绝艳照凋年,傲雪凌霜分外妍。
鹤顶染砂那得似,犀棱削角自苍然。
若为白瑞三科里,独抱丹心一节坚。
岁晚须公与商略,尽渠春书万红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鹤顶那得苍然

鹤顶(鶴頂)hè dǐng
(1).鹤的头顶。色红。 唐 顾况 《萧寺偃松》诗:“轻响入龟目,片阴栖鹤顶。” 唐 韩偓 《红芭蕉赋》:“鹤顶尽侔,鷄冠詎拟?兰受露以殊忝,枫经霜而莫比。”
(2).指荔枝佳品鹤顶红。 宋 张元干 《诉衷情》词:“星球何在,鹤顶长丹,谁寄南风。”参见“ 鹤顶红 ”。
(3).指鹤顶梅。 清 吴伟业 《望江南》词:“梅豆渐黄探鹤顶,芡盘初软剥鸡头。” 杨学沆 注:“鹤顶,《羣芳谱》:鹤顶梅实大而红。”
(4).鹤顶鸟的头盖骨。加工后可作饰物。 明 费信 《星槎胜览·旧港》:“﹝地产﹞黄蜡并鹤顶之类。”参见“ 鹤顶鸟 ”。
(5). 清 朝大官的顶戴。亦借指将吏。 清 黄遵宪 《悲平壤》诗:“翠翎鹤顶城头堕,一将仓皇马革裹。”  ——《漢語大詞典》
染 rǎn《國語辭典》

染 [ rǎn ]

  1. 著色于布帛等物体上。如:「染布」、「染丝帛」。
  2. 书画时著色落墨。如:「挥染」、「洒染」。唐·蒋防《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授笔成章。……染毕,命藏于宝箧之内。」
  3. 沾著、沾污。如:「一尘不染」。宋·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诗:「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
  4. 感受、感染。如:「熏染」、「传染」。《晋书·卷八八·孝友传·庾衮传》:「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董西厢·卷七》:「妾未知姐姐所染何患,当以药理之。」
  1. 男女间的不正常关系。如:「两人有染」。
  2. 姓。如晋代有染闵。
砂 shā《國語辭典》

砂 [ shā ]

  1. 细碎的石粒。如:「飞砂走石」。
  2. 细碎呈颗粒状的物质。如:「矿砂」、「铁砂」。同「沙 」。
  3. 参见「[[朱砂]]」条。
那得 nà de
怎得;怎会;怎能。《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太祖 曰:‘我家貲那得如 子廉 耶!’” 唐 钱起 《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诗:“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 明 高启 《方隐君山园》诗:“乃知厚业要德守,那得衰荣但言命?”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 中国 有这几百万几万万甘心做洋奴的人,那得不亡国!”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犀 xī《國語辭典》

犀 [ xī ]

  1.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体型硕大,外形似牛。头略成三角形,颈短。鼻上有一或二个角,可入药,亦可作武器。四肢粗大,每蹄有三趾。皮粗而厚,色微黑,全身几乎无毛。以草、树叶、嫩枝为食,产于亚洲与非洲的热带森林。也称为「犀牛」。
  1. 坚利、锐利。如:「犀利」。《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虽有犀舟劲楫,犹人涉卬否,有须者也。」
棱 léng/lēng/líng《國語辭典》

棱 [ léng ]

  1. 木材的四角交接处称为「棱」。《说文解字·木部》:「棱,柧也。」
  1. 威严。《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
削 xiāo/xuē《國語辭典》

削 [ ​xuè ]

讀音
  1. 用刀斜刮除去物體表層。如:「削皮」、「削鉛筆」。《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
  2. 分割。《戰國策·齊策一》:「夫齊,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
  3. 減弱。如:「削滅」、「削弱」、「國勢日削」。《孟子·告子下》:「魯之削也滋甚。」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一·六國》:「魏不用公子無忌,故國削以至於亡。」
  4. 刪除。如:「削職」。《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俱文珍等惡其專權, 削去翰林之職。」
  5. 搜括。如:「剝削」。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二》:「非盜府庫之錢糧則削生民之膏血。」
  6. 責怪。如:「他剛剛被老師削了一頓。」

削 [ ​xiāo ]

語音
  1. (一)​之語音。
角 jiǎo/jué《國語辭典》

角 [ jiǎo ]

  1. 兽类头上或鼻前长出的硬质突状物。如:「牛角」、「鹿角」。《易经·大壮卦·九三》:「羝羊触藩,羸其角。」
  2. 几何学上称两直线相交所夹成的空间。如:「直角」、「钝角」、「对顶角」。
  3. 地理学上指陆地向海中突出的部分。如:「岬角」、「鼻头角」、「好望角」。
  4. 量词。计算钱币的单位。十角等于一元。
  5. 角落,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如:「墙角」、「桌角」、「屋角」、「东北角 」、「西南角」。
  6. 乐器名。初以动物的角制成,后改用竹、木、铜等材料,有曲形、竹筒等形状,多用于军队中。唐·韦庄〈章台夜思〉诗:「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竞争、较量。如:「角智」、「角胜」、「口角」。《聊斋志异·卷一·王成》:「每值上元,辄放民间把鹑者入邸相角。」

角 [ lù ]

  1. 参见「角里 」条。

角 [ jué ]

  1. 戏剧的表演人物。如:「主角」、「配角」、「丑角」。
  2. 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有两颗星。《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三国吴·韦昭·注:「辰角,大辰苍龙之角。角,星名也。」《楚辞·屈原·天问》:「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3. 古代五音之一。《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征、羽。」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苍然(苍然)
唐 刘长卿 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 古木闭空山,苍然暮相对。
唐 柳中庸 扬子途中 楚塞望苍然,寒林古戍边。
唐 白居易 宿清源寺 不见旧房僧,苍然新树木。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