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令长须勤送似,待予大书特书榜曰飞来峰。

刘学箕宋代〕《简康侄求先君石山

见好山如见高人,遯世冀茧清净身。
见拳石如接佳友,手摩挲爱逾琼玖。
我生嗜好不有冗长物,寓意萧閒祗在青山并怪石。
往年都梁得灵壁,名以催诗延座侧。
去载还自嶓冢江,女蜗溪头才落帆。
山灵见知情不凡,乞我清波一块川墨涂巉岩。
屏山嵯峨高云衢,五亩下著吾侬居。
窗扉面面挹山色,真山假山互崷崒。
旧藏英道数峰碧,怪怪奇奇总拈出。
一丘一壑在胸臆,烟云尽向空斋集。
君家一峰良可惜,埋汉庭除沙土蚀。
尚思阿翁存手泽,何不遣归慰岑寂。
楚人亡弓楚人得,在彼在此理则一。
小诗代简言从容,子心坦荡讵执违与从。
傥令长须勤送似,待予大书特书榜曰飞来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长须送似大书特书飞来峰

傥 ( 儻 ) tǎng
傥 [ tǎng ]
  1. 同“倘” 。
  2. 〔倜~〕见“倜”。
  3. 失意:“文侯~然,终日不言”。
令 líng/lǐng/lìng《國語辭典》

令 [ lìng ]

  1. 命令、法令。如:「军令」、「人事命令」。《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2. 时节。如:「节令」、「夏令」。《镜花缘·第三九回》:「喜得正是小阳春当令,还不甚冷。」
  3. 词、曲中小令的简称。
  4. 姓。如汉代有令勉。
  1. 发布命令。《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 使、让。《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1. 好的、善的。如:「令德」、「令誉」。《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汉·郑玄·笺:「令,善也。」
  2. 敬辞。用以尊称他人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今人都只限用于尊称对方之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郎」、「令堂」、「令婿」。
长须(長鬚)cháng xū
汉 王褒 《僮约》:“ 资中 男子 王子渊 ,从 成都 安志里 女子 杨惠 ,买亡夫时户下髯奴 便了 。”后因以“长鬚”指男仆。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先生又遣长鬚来,如此处置非所喜。”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妓女类》:“僕曰长鬚。”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诗激》:“为嘱长鬚蚤出门,寸牋好与递归辕。”  ——《漢語大詞典》
勤 qín《國語辭典》

勤 [ qín ]

  1. 使担负徭役、使劳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国语·周语下》:「勤百姓以为己名,其殃大矣。」
  2. 努力从事。《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3. 帮助化解危难。《国语·晋语二》:「秦人勤我矣。」《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1. 尽心尽力的做。如:「勤耕」、「勤读」。
  2. 经常、常常。如:「勤换洗」、「她洗澡洗得很勤。」唐·白居易〈送杨八给事赴常州〉诗:「须勤念黎庶,莫苦忆交亲。」
  1. 劳苦的事。《燕丹子·卷下》:「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晋·陶渊明〈咏三良诗〉:「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2. 职务、工作。如:「内勤」、「值勤」、「地勤」。
  3. 姓。如唐代有勤曾。
  1. 诚恳、周到。如:「殷勤」。
送似 sòng sì
送与;送给。 唐 韩愈 《谁氏子》诗:“谁其亲友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宋 黄庭坚 《次韵钱穆父赠松扇》:“银钩玉唾明璽纸,松箑轻凉并送似。”  ——《漢語大詞典》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1.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3.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4.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5.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1.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1.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予 yú/yǔ《國語辭典》

予 [ yú ]

  1. 我。《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诗:「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同「余 」。

予 [ yǔ ]

  1. 给。如:「给予」、「赠予」、「授予」、「赋予」。《诗经·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通「与」。
  2. 赞许。《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鲁严公夫人杀世子,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
大书特书(大書特書)dà shū tè shū
谓对大事郑重地予以记述。 唐 韩愈 《答元侍御书》:“足下勉 逢 令终始其躬,而足下年尚彊,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 承辉 看见了大喜,把他大书特书记在礼簿上面。” 韦君宜 《似水流年·一个炼铁厂的历史》:“完全不是因为我们这个厂有什么突出的创造,惊人的记录,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
榜 bǎng/bàng《國語辭典》

榜 [ bǎng ]

  1. 張貼在公共場所的通告。如:「榜文」、「榜帖」。《三國演義·第一回》:「恰纔見公攪榜而嘆,故此相問。」
  2. 揭示錄取名單的公告。如:「放榜」、「榜單」。《儒林外史·第二回》:「弟今年正月初一日夢見看會試榜,弟中在上面是不消說了。」
  1. 告示、揭示。《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至廟前,見一瞽者,形貌奇異,自榜云:『能知心事』。因求卜筮。」

榜 [ bèng ]

  1. 船槳。《楚辭·屈原·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漢·王逸·注:「吳榜,船櫂也。」
  2. 船。如:「放榜」。唐·李賀〈馬〉詩二三首之一○:「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
  1. 鞭打、擊打。《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吏治榜笞數千。」《新唐書·卷一六七·王播傳》:「窮治其姦,皆榜死。」
  2. 使船前進。如:「榜舟」。唐·張籍〈書懷寄元郎中〉詩:「吟君釣客詞中說,便欲南歸榜小船。」
曰 yuē《國語辭典》

曰 [ yuē ]

  1.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2.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1.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飞来峰(飛來峰)fēi lái fēng
(1).山峰名。也称 灵鹫峰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北,与 灵隐寺 隔溪相对,高二百多米。峭壁岩洞中有 五代 至 元 代的造像三百多尊。《咸淳临安志》卷二三:“ 晏元献公 《舆地志》云:‘ 晋 咸和 元年西天僧 慧理 登兹山,叹曰:此是 中天竺国 灵鷲山 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復尔邪?因挂锡造 灵隐寺 ,号其峰曰 飞来 。’” 宋 王安石 有《登飞来峰》诗。
(2). 宋徽宗 时,于 东京 汴梁 (今 河南 开封 ) 景龙山 侧筑一土山,名 艮岳 ,其中一山峰名 飞来峰 。 宋 张淏 《云谷杂记·艮岳》:“因其餘土,积而为山,山骨虣露,峰稜如削,飘然有云姿鹤态,曰 飞来峰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