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春秋一百一,儿女年皆过七十。

真德秀宋代〕《长沙赠高年陈氏母子

陈氏春秋一百一,儿女年皆过七十。
一门慈孝更雍愉,四老真堪入画图。
长官申闻太守喜,召至阶庭加盛礼。
老莱彩服作儿啼,今视古人更过之。
老莱一身娱戏耳,况有三儿奉甘旨。
人言潭俗不古如,君看此事天下无。
一门高寿何由得,慈孝之人天所惜。
我原湘民胥俲之,从此九州皆寿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春秋一百一儿女过七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1. 排列,摆设:~列。~兵。
  2. 述说:~述。~情。详~。~诉。~说。
  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1.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2.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3.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4.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5.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6.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7.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8.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9.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1. 參見「月氏 」條。
春秋 chūn qiū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一百一 yī bǎi yī
超越寻常;非常。 老舍 《骆驼祥子》五:“要是别人这么一稜稜眼睛, 虎妞 至少得骂半天街;对 祥子 ,她真是一百一的客气,爱护。”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十八:“我那个兄弟,待我真是一百一,我可忘不了他。”  ——《漢語大詞典》
儿女(兒女)ér nǚ
(1).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2).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儿女泪,君休滴。”
(3).泛指男女。 唐 白行简 《三梦记》:“ 刘 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饌,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 初愕然。”
(4).妇人;女子。《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汉阳 阎忠 异之”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韩信 ﹞拒 蒯通 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 清 孙枝蔚 《七夕诗》:“世间愚儿女,但为针缕忙。” 毛泽东 《为女民兵题照》诗:“ 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漢語大詞典》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1.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2.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3.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4.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5.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6.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7.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8.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1.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2.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过七(過七)guò qī
旧俗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死每七日则备一祭,谓之过七,至四十九日而止。”  ——《漢語大詞典》
十 shí《國語辭典》

十 [ shí ]

  1. 数目字,为九加一的总和。大写为「拾」,阿拉伯数字作「10」。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满足、完满。如:「十足」、「十全十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