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纪人正才九日,斗移天位已三春。

魏了翁宋代〕《正月九日北山雍熙寺约同官

自从寒陆爽乾坤,律吕还宫岁换辰。
历纪人正才九日,斗移天位已三春。
销磨壮士姑随俗,牵引閒心苦为人。
终愧时艰才力短,只将民命倚洪钧。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历纪人正九日斗移天位三春

历纪(歷紀)lì jì
(1).历数纲纪。《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如儒林刑辟,歷纪图典之用,稍增焉。” 李善 注:“歷纪,歷数纲纪也。”
(2).经历的世代。《文选·史岑〈出师颂〉》:“歷纪十二,天命中易。” 李善 注:“《汉书》曰, 汉 起元 高祖 ,终于 孝平 王莽 之诛,十有二世也。”
(3).经历一纪。极言历时之久。古历法以十九年为章,四章为蔀,二十蔀为纪。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传》:“天运歷纪,千岁一至。”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而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令有歷纪之寿。”  ——《漢語大詞典》
人正 rén zhèng
即人元。 夏 历的岁首。 汉 班固 《白虎通·三正》:“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 夏 为人正,色尚黑。”  ——《漢語大詞典》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九日 jiǔ rì
(1).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尧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 三国 魏 曹植 《愁霖赋》:“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於天皇。” 晋 傅玄 《杂诗》:“暘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弯弓不射九日落,苍苍列象生毛羽。”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诗:“九日 龙山 饮,黄花笑逐臣。” 元 丁鹤年 《登定海虎蹲山》诗:“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  ——《漢語大詞典》
斗移
宋史乐志斗移星转一气又环周  ——《骈字类编》
天位 tiān wèi
(1).天子之位,帝位。《易·需》:“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孔颖达 疏:“以九五居乎天子之位。”《诗·大雅·大明》:“天位 殷 适,使不挟四方。” 朱熹 集传:“天位,天子之位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巨猾间舋,窃弄神器,歷载三六,偷安天位。” 李善 注:“天位,帝位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德宗 剋平寇难,旋復天位。” 清 方苞 《汉文帝论》:“自 魏 晋 至五季,虽乱臣盗贼闇奸天位皆泰然自任而不疑。”
(2).谓天帝之位。《礼记·礼运》:“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 孔颖达 疏:“天高在上,故云定天位也。”
(3).天赐之职位,官位。《孟子·万章下》:“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者也。” 宋 王安石 《周公》:“ 周公 之所礼者,大贤与,则 周公 岂唯执贄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三春 sān chūn
(1).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汉 班固 《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唐 李白 《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壶 《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 刘大白 《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 唐 岑参 《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诗:“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馆诸君》诗:“三春红药熏衣上,两度槐黄落砚前。”
(3).三个春天,即三年。 晋 陆机 《答贾谧》诗:“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将还京洛》诗:“两载求人瘼,三春受代归。”原注:“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