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事未能超俗见,感时宁不念天伦。

魏了翁宋代〕《谯申甫惠诗有随缘婚嫁之语因次韵赞之

几见三星挂屋荣,人生难得是青春。
已惊梅实盈筐筥,方待河鲂下钓纶。
乃事未能超俗见,感时宁不念天伦。
随缘婚嫁君言是,且把乖逢付大钧。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超俗感时天伦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1.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1.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1.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2.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3.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4.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2.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1.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超俗 chāo sú
(1).避开世俗;脱离尘世。 汉 王逸 《九思·守志》:“攄羽翮兮超俗,游陶遨兮养神。”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始悟超俗之理,非庸琐所见矣。” 宋 范成大 《次韵李子永见访》之一:“混俗休超俗,居家似出家。”
(2).出众;超越凡俗。《歧路灯》第七回:“ 东宿 看见两箇学生品貌超俗,早已喜不自胜。” 严复 《救亡决论》:“超俗之士,厌制艺则治古文词;恶试律则为古今体。”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感时(感時)gǎn shí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汉 王逸 《九思·哀岁》:“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愴。” 唐 杜甫 《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而骚人赋客,又或喜为感时伤物之语,以益其悲。”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能为诗,感时抚事,随口吟唱,如不经意。”  ——《漢語大詞典》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1.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2.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3.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4.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5.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6.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7.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1.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2.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3.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4. 姓。如北周有念贤。
天伦(天倫)tiān lún
(1).天然伦次。指兄弟。《穀梁传·隐公元年》:“兄弟,天伦也。” 范宁 注:“兄先弟后,天之伦次。”《周书·裴宽传》:“ 裴长宽 兄弟,天伦篤睦,人之师表。”《旧唐书·肃宗纪》:“朕往在春宫,尝事先后,问安靡闕,视膳无违。及同气天伦,联华棣萼,居尝共被,食必分甘。今皇帝奉而行之,未尝失坠。” 清 孙枝蔚 《乱后初抵广陵喜见家兄伯发》诗之一:“弟兄同飞鸟,岂不愧天伦。”
(2).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南朝 宋 鲍照 《谢假启》之二:“天伦同气,实惟一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他父子才得説一番无限离情,叙一番天伦乐事。”《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何如他家这等妇子家人,联为一体,岂不得些天伦乐趣?”昆曲《十五贯·受嫌》:“但不知何日能养家,乐天伦?”
(3).天理;天意。《庄子·刻意》:“一之精通,合於天伦。”《孔子家语·刑政》:“顓五刑,必即天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