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蟹新中食,初菘脆入虀。

高似孙宋代〕《

夏蟹新中食,初菘脆入虀。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中食

夏 xià《國語辭典》

夏 [ xià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农历指立夏至立秋的时期。一般而言气温较热,若以北半球气候而论,大概指从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的期间。如:「炎夏」、「盛夏」。
  2. 泛指中国。如:「华夏」。《书经·舜典》:「蛮夷猾夏。」
  3. 五彩的颜色。《周礼·天官·染人》:「秋染夏。」汉·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
  4. 高大的房屋。《楚辞·王襃·九怀·陶壅》:「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通「厦」。
  5. 朝代名。参见「夏朝 」条。
  6. 姓。如汉代有夏牟。
  1. 高大。《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夏 [ jiǎ ]

  1. 参见「夏楚 」条。
蟹 xiè《國語辭典》

蟹 [ xiè ]

  1.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全身被有甲壳,头胸多扁平而广阔,有五对足,第一对变形为螯,横行甚速。腹部分数节屈折于胸部之下,俗称为「脐」,雄的脐尖,雌的脐圆。咸、淡水皆产,种类甚多。

蟹 [ ​xiě ]

  1. (一)​之又音。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中食 zhōng shí
(1).进食之中。《国语·晋语九》:“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 三国 魏 钟会 《生母张夫人传》:“﹝ 孙氏 ﹞愈更嫉妬,乃置药食中,夫人中食,觉而吐之。”
(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忽见一寺,门宇炳焕,遂求中食。”《释氏要览·中食》《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中,故言中食。”
(3).普通饮食。《宋史·孝义传·郭琮》:“凡母之所欲,必亲奉之。居常不过中食,絶饮酒茹荤者三十年,以祈母寿。”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菘 sōng《國語辭典》

菘 [ sōng ]

  1. 植物名。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变种极多,形似油菜,叶片较大,呈倒卵形,波状缘边,春日开黄花。通称为「白菜」。
脆 cuì《國語辭典》

脆 [ cuì ]

  1. 不坚韧、容易破碎的。《老子·第七六章》:「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北周·庾信〈竹杖赋〉:「疏毛抵于矰缴,脆骨被于风霜。」
  2. 食物松酥,容易咬碎。如:「脆饼」、「刚出炉的饼干,又脆又香。」《韩非子·扬搉》:「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
  3. 柔弱禁不起打击。如:「脆弱」。《晋书·卷三三·石苞传》:「吴人轻脆,终无能为。」
  4. 声音清越响亮。如:「清脆」。唐·顾云〈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诗:「弦索紧快管声脆,急曲碎拍声相连。」
  5. 行事爽快、不拖泥带水。如:「干脆」、「爽脆」。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虀 jī《國語辭典》

虀 [ jī ]

  1. 用來調味的辛辣食物或菜末。《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虀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同「齏 」。
  2. 細切的鹹菜、醬菜。《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緣》:「若向其間尋穩便,一壺濁酒一餐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