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渠著姓黄山谷,结友齐名杜审言。

曹彦约宋代〕《奉陪黄帅机访问元夕战场归途见人家园池花木

为渠著姓黄山谷,结友齐名杜审言。
领略残膏沾沔我,强书酬唱入坡门。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著姓黄山结友齐名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渠 qú/jù《國語辭典》

渠 [ qú ]

  1. 人工挖掘的水道。如:「河渠」、「溝渠」、「水到渠成」。
  2. 姓。如漢代有渠參。
  1. 他,指第三人稱。如:「渠等」、「渠輩」。宋·楊萬里〈郡圃杏花〉詩:「海棠穠麗梅花淡,匹似渠儂別樣奇。」
  1. 大。《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
  2. 參見「[[渠渠]]」條。
著姓
有显著名声的家族;使姓氏显著  ——《整理自网络》
黄山 huáng shān
(1). 汉 宫名。 汉惠帝 所建,在 陕西省 兴平县 西南。《文选·扬雄〈羽猎赋〉序》:“北绕 黄山 ,滨 渭 而东,周袤数百里。” 李善 注:“《汉书》曰:‘ 槐里 有 黄山 之宫。’” 唐 杜甫 《洞房》诗:“万里 黄山 北,园陵白露中。” 仇兆鳌 注引 晋灼 曰:“ 黄山 ,宫名,在 槐里 。” 清 钱谦益 《偕河东君泛舟拂水瞻拜先茔感叹有赠》诗:“万里 黄山 在何许?清秋白露空嗟咨!”
(2).山名。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百八十里,曰 黄山 ,无草木,多竹箭。”
(3).山名。著名游览胜地。在 安徽省 黄山市 ,跨 歙 、 黟 、 休宁 等县。古名 黟山 , 唐 改今名。相传 黄帝 与 容成子 、 浮丘公 尝合丹于此,故名。诸峰列峙,著者三十六,尤以 天都 、 莲花 二峰为最高。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中官欲于苑中作墨灶,取四湖九里松作煤, 彦衡 力持不可,曰:‘松当用 黄山 所产,此平地松岂可用?’” 明 徐渭 《歙石砚铭》:“出 歙 西门,步长桥,望 黄山 羣峯插天如剑戟。”
(4).黄土之山;荒山。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  ——《漢語大詞典》
谷 ( 穀 ) gǔ《國語辭典》

谷 [ gǔ ]

  1. 兩山間的水道或低地。如:「山谷」、「河谷」。《墨子·節用中》:「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為舟楫。」《三國演義·第九○回》:「孔明棄車步行。忽到一山,望見一谷,形如長蛇,皆危峭石壁,並無樹木。」
  2. 窮困。《詩經·大雅·桑柔》:「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3. 姓。如漢代有谷吉。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谷 [ yù ]

  1. 參見「吐谷渾 」條。
结友(結友)jié yǒu
结为朋友。 汉 严忌 《哀时命》:“与 赤松 而结友兮,比 王侨 而为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王 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南朝 宋 鲍照 《升天行》:“从事入远岳,结友事仙灵。”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下》:“ 杜审言 、 李嶓 结友前朝, 李商隐 、 杜牧之 齐名晚季。”  ——《漢語大詞典》
齐名(齊名)qí míng
同等的名望。《后汉书·崔駰传》:“﹝ 崔駰 ﹞少游太学,与 班固 、 傅毅 同时齐名。”《北史·祖莹传》:“ 范阳 祖莹 与 陈郡 袁翻 齐名秀出,时人为之语曰:‘京师楚楚 袁 与 祖 , 洛中 翩翩 祖 与 袁 。’”《明史·文苑传二·徐祯卿》:“ 禎卿 少与 祝允明 、 唐寅 、 文徵明 齐名,号‘ 吴 中四才子’。”  ——《漢語大詞典》
杜 dù《國語辭典》

杜 [ dù ]

  1. 植物名。松科冷杉属,常绿大乔木。侧枝轮生,表面著生显著之叶枕。树皮暗灰色。叶深绿,线形,互生,基部粗大,状如吸盘。种子有翅。木材质轻而软,可供用材及造纸原料。
  2. 姓。如唐代有杜甫、杜牧。
  1. 堵塞、阻绝。如:「杜塞」、「杜绝」。《战国策·秦策一》:「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
  2. 排斥、拒绝。《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今赏加无劳,以携有德;杜黜忠功,以疑众望。」《南史·卷五·齐废帝郁林王本纪》:「依违杜谏,乃止。」
审 ( 審 ) shěn
审 [ shěn ]
  1. 详细,周密:~慎。~视。
  2. 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查。~定。~订。~核。~美。~计。~评。~时度势。
  3. 讯问案件:~理。~判。~讯。公~。
  4. 知道:不~近况如何?
  5. 一定地,果然:~如其言。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1.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3.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5.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1.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3.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5.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语助词,无义:➊ ​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1. 参见「言言」(二)​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