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主意 zhǔ yì
(1).君主的心意。《韩非子·孤愤》:“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承风指以苟容,揆主意而扶非者,諂人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同开翰苑时名重,遍歷朝端主意深。”
(2).主旨。 宋 唐庚 《文录》:“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正统辩》:“而问之以《春秋》之大法,纲目之主意,则概乎其无以为言也。” 鲁迅 《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如《拗相公》开首虽说 王莽 ,但主意却只在引出 王安石 ,即其例。”
(3).主见;主张。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兄弟这一去必有个主意。” 明 高攀龙 《讲义·中庸之为德章》:“譬如行路者,胸中必有个主意,要到何处去,方可上路走。”《红楼梦》第九一回:“﹝ 金桂 ﹞心里倒没了主意,只是怔怔的坐着。”
(4).决定。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二折:“既然如此,你主意要去,令人与我将的那纸钱水饭过来。”《水浒传》第三五回:“这件事尽都是我主意,不干四郎之事,你休埋怨他。”《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却是豪家主意,推他做个庵主。”
(5).用意,用心。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公切切焉欲其讲学,是何主意?”《水浒传》第六六回:“想此贼人,潜地退去,没头告示乱贴,此是计穷,必无主意,相公何必多虑。”《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郑虎臣 的主意,只教 贾似道 受辱不过,自寻死路。”
(6).办法。《儒林外史》第三回:“报録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红楼梦》第五五回:“若是 凤姐 前,他便早已献勤,説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 凤姐 拣择施行。”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他象被厨子提在手中的鸡,只知道缓一口气就好,没有别的主意。”
(7).创议。 宋 陆增祥 《重修卧龙寺记》:“岁次乙酉主意造碑住持僧 行遵 同本师 子温 立。”
(8).犹起意。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他道你先主意。﹝旦云﹞是他先起意来。” ——《漢語大詞典》
(2).主旨。 宋 唐庚 《文录》:“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正统辩》:“而问之以《春秋》之大法,纲目之主意,则概乎其无以为言也。” 鲁迅 《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如《拗相公》开首虽说 王莽 ,但主意却只在引出 王安石 ,即其例。”
(3).主见;主张。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兄弟这一去必有个主意。” 明 高攀龙 《讲义·中庸之为德章》:“譬如行路者,胸中必有个主意,要到何处去,方可上路走。”《红楼梦》第九一回:“﹝ 金桂 ﹞心里倒没了主意,只是怔怔的坐着。”
(4).决定。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二折:“既然如此,你主意要去,令人与我将的那纸钱水饭过来。”《水浒传》第三五回:“这件事尽都是我主意,不干四郎之事,你休埋怨他。”《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却是豪家主意,推他做个庵主。”
(5).用意,用心。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公切切焉欲其讲学,是何主意?”《水浒传》第六六回:“想此贼人,潜地退去,没头告示乱贴,此是计穷,必无主意,相公何必多虑。”《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郑虎臣 的主意,只教 贾似道 受辱不过,自寻死路。”
(6).办法。《儒林外史》第三回:“报録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红楼梦》第五五回:“若是 凤姐 前,他便早已献勤,説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 凤姐 拣择施行。”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他象被厨子提在手中的鸡,只知道缓一口气就好,没有别的主意。”
(7).创议。 宋 陆增祥 《重修卧龙寺记》:“岁次乙酉主意造碑住持僧 行遵 同本师 子温 立。”
(8).犹起意。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他道你先主意。﹝旦云﹞是他先起意来。” ——《漢語大詞典》
厚 hòu《國語辭典》
厚 [ hòu ]
形- 扁平物体上下之间距离较大的。与「薄」相对。如:「厚纸」、「厚唇」。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唐·李贺〈苦昼短〉诗:「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 多、大。如:「厚利」、「厚礼」、「厚望」。唐·元稹《崔莺莺传》:「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宋·钱公辅〈义田记〉:「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 浓、深。如:「酒味厚」、「深情厚谊」。《仪礼·士冠礼》:「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 不刻薄的。如:「仁厚」、「宽厚」、「憨厚」、「忠厚老实」。
- 扁平物体表面与底面间的距离。如:「这块木板约有二寸厚。」《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
- 重视、推崇。如:「厚古薄今」、「厚此薄彼」。《史记·卷五·秦本纪》:「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 优待。如:「厚待」。《礼记·中庸》:「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副-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名-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形-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惜别 xī bié
舍不得离别。 南朝 齐 王融 《萧谘议西上夜禁》诗:“徘徊将所爱,惜别在河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惜别冬夜短,务欢杯行迟。” 宋 司马光 《和道粹春寒趋馆马上口占》:“雪华犹惜别,物意倍添新。” 巴金 《家》十九:“ 瑞珏 和 淑英 姐妹们想到 琴 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种惜别的心情。”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挽牵(挽牽)wǎn qiān
牵引;拉纤。《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晚益肥,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海运》:“诚以风柔之时,出并海之道,汛期不爽,占候不失,即千艘万櫓,保无他患,可以接济京储,羽翼漕河,省换牵之力,免守帮之苦。”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