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惭负(慚負)cán fù
亦作“慙负”。 羞惭;惭愧辜负。《后汉书·樊宏传》:“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慙负黄泉。”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谢赐御筵表》:“方次旧闻,已叨优礼,省循非称,惭负失容。” 严复 《送沈涛园备兵淮扬》诗:“谁言死后无穷感,惭负先生远到期。” ——《漢語大詞典》
寿皇(壽皇)shòu huáng
宋孝宗 于 淳熙 十六年传位与子 光宗 、 光宗 上 孝宗 尊号为“ 至尊寿皇圣帝 ”,见《宋史·孝宗纪》。省称“ 寿皇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史丞相 言: 高庙 尝临《兰亭》,赐 寿皇 於 建邸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寿皇 一日言:苑中臺殿,皆太上时为之。” ——《漢語大詞典》
勤 qín《國語辭典》
勤 [ qín ]
动- 使担负徭役、使劳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国语·周语下》:「勤百姓以为己名,其殃大矣。」
- 努力从事。《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帮助化解危难。《国语·晋语二》:「秦人勤我矣。」《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 尽心尽力的做。如:「勤耕」、「勤读」。
- 经常、常常。如:「勤换洗」、「她洗澡洗得很勤。」唐·白居易〈送杨八给事赴常州〉诗:「须勤念黎庶,莫苦忆交亲。」
- 劳苦的事。《燕丹子·卷下》:「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晋·陶渊明〈咏三良诗〉:「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 职务、工作。如:「内勤」、「值勤」、「地勤」。
- 姓。如唐代有勤曾。
- 诚恳、周到。如:「殷勤」。
教育 jiào yù
(1).教诲培育;教导。《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士大夫之行,而更制革弊,以尽学者之才,其於教育之方,勤亦至矣。”《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我当初教育两个兄弟,原要他立身修道,扬名显亲。”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
(2).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漢語大詞典》
(2).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漢語大詞典》
奏 zòu《國語辭典》
奏 [ zòu ]
动- 进献。《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数奏甘毳食物。」汉·王充《论衡·逢遇》:「以夏进𬬻,以冬奏扇。」
- 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如:「启奏」。《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
- 吹弹乐器。如:「吹奏」、「伴奏」、「弹奏」、「演奏」、「独奏」。
- 显现、发生。如:「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祯)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
- 往、走。《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比悦至,火止,气少衰,燧纵兵击之。悦败奏桥。桥已焚,众赴水死者不可计。」通「走」。
- 古代臣下向皇帝进呈的文书。如:「奏状」、「奏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
- 音乐高低抑扬的节拍。如:「节奏轻快」。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名-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半 bàn《國語辭典》
半 [ bàn ]
形- 二分之一的。如:「半数」、「半边」、「半碗饭」、「年过半百」。
- 在……中间。如:「半夜」、「半路」、「半山腰」。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比喻极少。如:「一星半点」、「一分半钟」。
-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成品」、「半生不熟」、「半新不旧」、「一知半解」。
- 事物二分之一的部分。如:「剖半」、「一半」。《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彻 ( 徹 ) chè
彻 [ chè ]
- 通,透:贯~。透~。~底。~骨。~悟。响~。
- 治,开发:“~田为粮”。
- 毁坏:“~我墙屋”。
冕旒 miǎn liú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牛亨 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清 袁枚 《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餘,清瘦微鬚,冕旒盛服,执笏北向。”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 梁 沈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 沈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羣意於冕旒。” 胡适 《〈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漢語大詞典》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 梁 沈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 沈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羣意於冕旒。” 胡适 《〈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漢語大詞典》
前 qián《國語辭典》
前 [ qián ]
形- 在正面的、脸所向的一面。与「后」相对。如:「前门」、「前方」、「面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次序在先的。如:「前三名」、「请大家坐到前排来。」
- 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如:「前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已成历史的。如:「前清」、「前苏联」。
- 前任的简称。如:「前妻」、「前总理」。
- 未来的。如:「前程」、「前途」、「前景看好」。
- 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