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

杜甫唐代〕《暮寒

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
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宴朱袖拂云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高宴(高讌)gāo yàn
亦作“ 高讌 ”。 盛大的宴会。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充待詔于 金马 ,奉高宴于 柏梁 。”《隋书·音乐志下》:“载择良辰,式陈高宴。”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三:“高讌陈诗 铜雀台 , 子桓 兄弟不须猜;胡牀粉髻天人语,独有 思王 八斗才。”  ——《漢語大詞典》
会 ( 會 ) huì/kuài
会 [ huì ]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4. 彼此见面:~面。~见。
  5. 付钱:~账。~钞。
  6. 理解,领悟,懂:~心,体~。
  7. 能,善于:~游泳。~英语。
  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
  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10. 恰好,正好:~天大雨。
  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会 [ kuài ]
  1. 总计:~计(❶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❷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2. 姓。
朱袖
宋 苏轼 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 云间朱袖拂云和,知是长松挂女萝。  ——《骈字类编》
拂云(拂雲)fú yún
触到云。极言其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凡诸宫殿门臺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 唐 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竹》:“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膾跃湍之魴,炙拂云之鹊。”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