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惜别重吟哦,顾我无才奈若何。

王庭圭宋代〕《赠蜀僧妙高

峨眉山头古时月,浮云捲尽尘埃灭。曾随僧宴入中京,光照九天开玉阙。

山月如今亦送君,影落洞庭波底彻。此时看月忆峨眉,山色湖光两奇绝。

明月随君却复东,千里相思共吴越。问言古月与今月,水鸟风林尽能说。

溪边惜别重吟哦,顾我无才奈若何。他日长安逢李白,再乞峨眉山月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溪边惜别吟哦若何

溪边(谿邊)xī biān
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西山经》:“﹝ 天帝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席其皮者不蛊。” 郭璞 注:“或作谷遗。” 毕沅 曰:“草木鸟兽之名多双声,当为谷遗。”  ——《漢語大詞典》
惜别 xī bié
舍不得离别。 南朝 齐 王融 《萧谘议西上夜禁》诗:“徘徊将所爱,惜别在河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惜别冬夜短,务欢杯行迟。” 宋 司马光 《和道粹春寒趋馆马上口占》:“雪华犹惜别,物意倍添新。” 巴金 《家》十九:“ 瑞珏 和 淑英 姐妹们想到 琴 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种惜别的心情。”  ——《漢語大詞典》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吟哦 yín é
(1).写作诗词;推敲诗句。 唐 李郢 《偶作》诗:“一杯正发吟哦兴,两盏还生去住愁。” 宋 张纲 《伤春》诗:“苦索吟哦成底急,且休拘束任吾真。” 元 张可久 《喜春来·永康驿中》曲:“荷盘敲雨珠千颗,山背披云玉一蓑,半篇诗景费吟哦。”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候补的饿殍在沟壑边吟哦。”
(2).有节奏地诵读。《宋史·儒林传八·何基》:“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浄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重湘 於灯下,将前诗吟哦了数遍。” 冰心 《斯人独憔悴》:“﹝ 颖铭 ﹞手里拿着一本唐诗,‘心不在焉’的只管往下吟哦。”  ——《漢語大詞典》
顾 ( 顧 ) gù
顾 [ gù ]
  1. 回头看,泛指看:~眄。~名思义。回~。
  2. 照管,注意:~及。~忌。~虑。~念。~恤。~全。~问。~惜。兼~。
  3.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客。惠~。主~。
  4. 拜访:三~茅庐。
  5. 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用之何如耳”。
  6. 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居下。”
  7. 同“雇”,酬。
  8. 姓。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奈 nài《國語辭典》

奈 [ nài ]

  1. 堪、经得起。《太平广记·卷二三七·同昌公主》:「稍过度,则熇蒸之气不可奈。」通「耐」。
  2. 对付、安顿、处置。通常与「何」连用。《国语·晋语二》:「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
  1. 表示意外转折的语气。如:「怎奈计划不周,以致发生困难。」、「他本性不坏,无奈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
若何 ruò hé
(1).怎样,怎么样。《晏子春秋·问上十七》:“ 景公 问 晏子 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唐 司空曙 《闲居寄苗发》诗:“渐向浮生老,前期竟若何?”《水浒传》第二一回:“你百年归寿时,我却再与你些送终之资,若何?” 李大钊 《“五一”MayDay运动史》:“任被告人若何申辩,律师若何辩护,法官终是不睬。”
(2).怎么办。《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抑君有命,可若何?”《新唐书·李抱真传》:“ 缄 愕然,谓诸将曰:‘詔不许,若何?’”
(3).怎么,为什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衅於勇,嗇於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