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纵不虢国女承恩楚闼,大管是太真妃出浴华清。

吕天用元代〕《【南吕】一枝花 白莲

瑶池施素妆,洛浦夸清景。庐山传绝艳,太华擅高名。秋水澄澄,洗得胭脂
净,淡梳妆百媚生。裁剪下雪腻香柔,包含尽风清露冷。
  【梁州】纵不虢国女承恩楚闼,大管是太真妃出浴华清。水云乡喧满秋娘性。
也不羡红妆翠盖,金屋银屏。铅华绛彩,绣络珠璎。他则待占秋江独步倾城,
倚秋江压尽繁英。他生得脸儿媚脉脉盈盈,长得腰儿瘦风风韵韵,立的个影儿孤
袅袅婷婷。这些,可人。晚凉睡杀鸳鸯颈,与秋月淡相映。天遣嫦娥下太清,来
赴蓬瀛。
  【煞】满池玉蕊连枝莹,一片琼葩彻骨清。绿杨影里画船轻,趁一派歌声,
十里波光如镜。俺本待闲遣水云兴,被藕丝嫩把柔肠厮系定,越教人惹恨牵情。
  【随尾】休只管妆添泽国三秋景,我则怕狼藉江乡一夜冰。虽宜同根栽并蒂
生,受了些莲心苦,割不断连理情。若不采莲人把你手掌内奇擎,明日西风起替
得你凌波袜儿冷。 秋蝶
  数声孤雁哀,几点昏鸦噪。桂花随雨落,梧叶带霜凋。园苑萧条,零落了芙
蓉萼,见一个玉胡蝶体态娇。描不成雅淡风流,画不就轻盈瘦小。
  【梁州】难趁逐莺期月夜,怎追随燕约花朝?栖香觅意谁知道?春光错过,
媚景轻抛。虚辜艳杏,忍负夭桃。梦魂杳不在花梢,精神懒岂解争高。喜孜孜翠
袖兜笼,娇滴滴玉纤捻扌若,笑吟吟罗扇招摇。替他,窨约。秋深何处生芳草?
残菊边且胡闹。不似姚黄魏紫好,忍负良宵。
  【隔尾】金风不念香须少,玉露那怜粉翅娇。风露催残冷来到,艳阳时过了。
暮秋天怎熬,将一捻儿香肌断送了。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梁州承恩大管太真华清

梁州 liá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书·禹贡》:“ 华 阳 黑水 惟 梁州 。” 孔 传:“东据 华山 之南,西距 黑水 。”
(2). 唐 教坊曲名。后改编为小令。 唐 顾况 《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独把《梁州》凡几拍,风沙对面胡 秦 隔。” 宋 梅尧臣 《莫登楼》诗:“腰鼓百面红臂韝,先打《六么》《梁州》。”参阅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元载》。参见“ 梁州令 ”。  ——《漢語大詞典》
纵 ( 縱 ) zòng/zǒng
纵 [ zòng ]
  1. 放:~虎归山。~火。
  2. 放任;不拘束:放~。~目四望。~情。~观全局。
  3. 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4. 即使:~然。~使。~令。
  5. 竖,直,南北的方向,与“”相对:~横交错。~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贯。~深。
  6. 起皱纹:~花(用有皱纹的纸做成的花)。这张纸都~了。
  7. 指连队编制上的“纵队”。
纵 [ zǒng ]
  1. 急遽的样子:“丧事欲其~~尔”。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虢 guó《國語辭典》

虢 [ guó ]

  1. 国名。周代所建:➊ ​西虢。周文王之弟虢仲的封地,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省宝鸡县。平王东迁,西虢徙至上阳,称为「南虢」,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陕县东南。➋ ​东虢。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地,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➌ ​ 北虢。虢仲后裔的封地,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平陆县。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虢射。
国 ( 國 ) guó
国 [ guó ]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3. 姓。
女 nǚ/rǔ《國語辭典》

女 [ nǚ ]

  1. 女子,与「男」相对。如:「才女」、「男女平等」。《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晋书·卷九七·四夷传·南蛮传》:「贵女贱男,同姓为婚。」
  2. 女儿。如:「生儿育女」。唐·杜甫〈兵车行〉:「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四颗星。《晋书·卷一二·天文志中》:「怀帝永嘉六年七月,荧惑、岁星、太白聚牛、女之间。」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女性的、雌性的。如:「女道士」。《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崔绍》:「畜一女猫,常往来绍家捕鼠。」
  2. 幼小、柔弱。《诗经·豳风·七月》:「猗彼女桑。」

女 [ rǔ ]

  1. 你。《左传·宣公十一年》:「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同「汝 」。
  1. 姓。如商代有女方。

女 [ nǜ ]

  1. 将女儿许配给他人。《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姑。」《聊斋志异·卷六·江城》:「临江高蕃,少慧,仪容秀美。十四岁入邑庠,富室争女之。」
承恩 chéng ēn
(1).蒙受恩泽。 唐 岑参 《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前日承恩 白虎殿 ,归来见者谁不羡。”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一七四:“君王碧洗颁冠玉,养子承恩四子婚。”
(2). 汉 台馆名。《汉书·霍光传》:“筑神道,北临 昭灵 ,南出 承恩 。”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云:“ 昭灵 、 承恩 、皆馆名也。”  ——《漢語大詞典》
楚 chǔ《國語辭典》

楚 [ chǔ ]

  1. 痛苦。如:「苦楚」。《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
  2. 清晰、整齐。如:「清楚」。《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边豆有楚,殽核维旅。」
  3. 鲜明、华丽。《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南朝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诗〉:「腰肢既软弱,衣服亦华楚。」
  1. 古时教师用以责罚学生的小杖。《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汉·郑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
  2. 国名:➊ ​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大陆地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➋ ​ 五代时马殷所建,为五代十国之一。有今大陆地区湖南及广西东部等地,后为南唐所灭。
  3. 大陆地区湖南、湖北的通称。或专指大陆地区湖北而言。
  4. 植物名。马鞭草科蔓荆属,落叶灌木。叶为掌状复叶,边缘有细锯齿。七八月间开淡黄紫色花。也称为「牡荆」。
  5. 姓。如宋代有楚公辅。
  1. 拷打。《聊斋志异·卷一·三生》:「鬼力楚之,痛甚而蹶。」
闼 ( 闥 ) tà
闼 [ tà ]
  1. 门,小门:排~直入(推开门就进去)。
大管 dà guǎn
又称巴松。木管乐器。管体分短节、长节、底节和喇叭口四部分,双簧片由金属曲颈管连接,插在短节顶端。音色丰满,在低声区更为浓厚有力。是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低音乐器。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太真 tài zhēn
(1).原始混沌之气。《文选·傅毅〈舞赋〉》:“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李善 注:“太真,太极真气也。”《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真剖割,通之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精专,是名阴阳。”
(2).仙女名。《云笈七籤》卷九八:“ 太真夫人 者, 王母 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 婉罗 ,字 勃遂 。”
(3). 唐 杨贵妃 号。《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唐 罗隐 《牡丹》诗:“日晚更将何所似, 太真 无力凭栏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 鶯鶯 ﹞有倾国倾城之容, 西子 、 太真 之颜。” 明 杨珽 《龙膏记·邪萌》:“丰若有餘,柔若无骨,嘖嘖 太真 、 飞燕 ,旷世兼长。”
(4).道教称黄金为太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金》﹝释名﹞引 陶弘景 曰:“仙方名金为太真。”  ——《漢語大詞典》
妃 fēi/pèi《國語辭典》

妃 [ fēi ]

  1. 配偶。《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
  2. 稱古代天子的配偶,且地位僅次后者為「妃」。如:「貴妃」、「妃子」。
  3. 太子或諸侯的配偶。如:「王妃」、「太子妃」。《左傳·哀公元年》:「今聞夫差,次有臺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御焉。」《新唐書·卷一八·禮樂志八》:「皇太子納妃。」
  4. 對女神的尊稱。如:「天妃」、「湘妃」。《楚辭·劉向·九歎·愍命》:「逐下袟于後堂兮,迎宓妃于伊雒。」漢·王逸·注:「宓妃神女,蓋伊洛水之精也。」

妃 [ pèi ]

  1. 婚配。《左傳·文公十四年》:「子叔姬妃齊昭公,生舍。」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六·春秋左氏音義之二》:「妃,音配,本亦作配。」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浴 yù《國語辭典》

浴 [ yù ]

  1. 洗澡。如:「沐浴」。《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2. 洗涤。如:「浴佛」。《礼记·檀弓上》:「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
  3. 浸染、浸泡。如:「浴血」、「永浴爱河」。《红楼梦·第二六回》:「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
  1. 洗澡用的。如:「浴室」、「浴池」、「浴巾」。
  1. 姓。如明代有浴沂。
华清(華清)huá qīng
(1).指 华清池 。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自 华清 赐浴,初承恩泽; 长生 乞巧,永订盟香。” 郭沫若 《念奴娇·小汤山》词:“ 华清 何似?令人高下难説。”参见“ 华清池 ”。
(2).指 华清宫 。 唐 薛能 《折杨柳》词之一:“ 华清 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 宋 苏轼 《骊山绝句》之一:“辛苦 驪山 山下土, 阿房 纔废又 华清 。” 明 敖英 《辋川谒王右丞祠》诗:“ 华清 风雨萧萧夜,愁絶 江 南 庾子山 。”参见“ 华清宫 ”。
(3).犹太清。指太空。 明 陈所闻 《念奴娇序·云住阁为欧阳平林青林长林题》套曲:“驀地云开,皎然月出,恍疑骑鹤上华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