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山城人老也!

苏轼宋代〕《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寂寞山城

寂寞 jì mò
(1).空虚无物。《吕氏春秋·审分》:“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风尘不起,囹圄寂寞。” 吕向 注:“寂寞,言空虚也。”
(2).寂静无声;沉寂。《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王逸 注:“寂寞,无人声也。” 晋 谢道韫 《登山》诗:“巖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老舍 《微神》:“﹝小房子﹞里边什么动静也没有,好象它是寂寞的发源地。”
(3).引申指辞世。 唐 杜甫 《凤凰台》诗:“ 西伯 今寂寞,凤声已悠悠。” 唐 元稹 《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诗:“ 宁 氏舅甥俱寂寞, 荀 家兄弟半沦亡。” 明 方孝孺 《上巳约友登南楼》诗:“古人已寂寞,继者应在今。”
(4).清静;恬淡;清闲。《文子·微明》:“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於物也。”《淮南子·原道训》:“其魂不躁,其神不嬈,湫漻寂寞,为天下梟。” 高诱 注:“寂寞,恬淡也。” 明 归有光 《容春堂记》:“山水之名胜,必於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5).稀少。 南朝 梁 沈约 《齐明帝哀策文》:“纪事寂寞,龟书可循。” 唐 王度 《古镜记》:“ 侯生 常云:‘昔者,吾闻 黄帝 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虽岁祀攸远,图书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诬矣。”
(6).冷清;孤单。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七:“闲房何寂寞,緑草被阶庭。” 唐 李朝威 《柳毅传》:“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繆。”《水浒传》第十一回:“﹝ 林冲 ﹞驀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每日六街三市游翫吃酒,谁知今日被 高俅 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 茅盾 《子夜》三:“一种孤独无依,而又寂寞无聊的冷味,灌满了他的‘诗人的心’了。” 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寂寞 嫦娥 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漢語大詞典》
山城 shān chéng
(1).依山而筑的城市。 北周 庾信 《奉和泛江》:“岸社多乔木,山城足迴楼。” 唐 白居易 《郡中》诗:“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宋 欧阳修 《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诗之二:“山城岁暮惊时节,已作春风料峭寒。”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是一个美丽的山城。”
(2).指依山固守的营垒。《六韬·鸟云山兵》:“衢道通谷,絶以武车,高置旌旗,谨勑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山城。”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1.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2.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3.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4.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1.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2.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3.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4.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5.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6.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1.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2. 很、極。如:「老遠」、「老早」。
  1.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2.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1.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4.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5.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7.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8.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1.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2.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3.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4.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5.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