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罗隐唐代〕《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家国兴亡有时吴人何苦西施

家国(家國)jiā guó
家与国。亦指国家。《逸周书·皇门》:“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自是后, 顷公 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寧。”《魏书·司马昱传》:“ 超 父 愔 为 会稽 太守, 超 假还东, 昱 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十一月, 广平王 俶 、 郭子仪 来自 东京 ,上劳 子仪 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老师以家国之事託之於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家国虽殊道自均,须知主僕即君臣。” 清 秋瑾 《满江红·感怀》词:“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由雪?”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诗:“百年家国恨, 禹 城日倾頽。”  ——《漢語大詞典》
兴亡(興亡)xīng wáng
(1).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局势的变迁。《书·太甲下》:“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故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於前世之兴亡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东周列国志》第一回:“英雄五霸闹 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
(2).专指衰亡。 唐 杜甫 《壮游》诗:“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唐 罗邺 《登凌歊台》诗:“高臺今日竟长閒,因想兴亡自惨颜。” 清 秋瑾 《宝剑歌》:“世无平权祗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有时(有時)yǒu shí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漢語大詞典》
吴人 wú rén
见“ 吴儿 ”。  ——《漢語大詞典》
何苦 hé kǔ
(1).有何苦衷,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史记·黥布列传》:“﹝上﹞与 布 相望见,遥谓 布 曰:‘何苦而反?’”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罢之而天下悦,人心安,兴利除害,无所不可,则何苦而不罢!” 陈天华 《猛回头》:“你们有子弟的,何不赶紧送出外洋学习实业,不过费一二千金,立刻可以大富,并且有大利於国,何苦而不为呢?”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史记·高祖本纪》:“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餘罪人击杀 项羽 ,何苦乃与公挑战!”《西游记》第五七回:“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杀许多草寇?” 巴金 《家》十四:“你的身体并不太好,何苦这样拼命吃酒,吃酒并没有什么好处!”
(3).犹何妨,何害。《南史·陈伯之传》:“ 伯之 曰:‘君稻幸多,取一担何苦。’”  ——《漢語大詞典》
怨 yuàn《國語辭典》

怨 [ yuàn ]

  1. 责备、怪罪、痛恨。如:「怨天尤人」、「任劳任怨」。《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1. 仇恨。如:「结怨」、「宿怨」、「以德报怨」、「恩怨分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1. 不满的、哀愁的。如:「怨言」、「怨妇」、「怨声载道」。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二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怨 [ ​yuān ]

  1. (一)​之又音。
西施 xī shī
(1). 春秋 越 美女。或称 先施 ,别名 夷光 ,亦称 西子 。姓 施 , 春秋 末年 越国 苧罗 (今 浙江 诸暨 南)人。 越王 勾践 败于 会稽 , 范蠡 取 西施 献 吴王 夫差 ,使其迷惑忘政。 越 遂亡 吴 。后 西施 归 范蠡 ,同泛五湖。事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一说, 吴 亡后, 越 沉 西施 于江。《管子·小称》:“ 毛嬙 , 西施 ,天下之美人也。” 唐 王维 《西施咏》:“艷色天下重, 西施 寧久微。”
(2).泛称美女。 唐 韦应物 《广陵遇孟九云卿》诗:“ 西施 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无端 司马 登纶阁,催促 西施 上钓船。” 清 黄遵宪 《九姓渔船曲》:“ 西施 一舸轻波软,原是官船当 娃馆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