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

姚合唐代〕《送崔约下第归扬州

满座诗人吟送酒,离城此会亦应稀。春风下第时称屈,
秋卷呈亲自束归。日晚山花当马落,天阴水鸟傍船飞。
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江边道路苔藓尘土无由上衣

江边(江边)
唐 李嘉祐 伤吴中 舞袖朝欺陌上春,歌声夜怨江边月。
唐 戴叔伦 宿灌阳滩 十月江边芦叶飞,灌阳滩冷上舟迟。
唐 王涯 琴曲歌辞 蔡氏五弄 游春曲二首 其一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唐 姚合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 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
唐 王建 道中寄杜书记 西南东北暮天斜,巴字江边楚树花。
唐 李商隐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 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唐 李咸用 寄修睦上人 江边月色到岩前,此际心情必相似。
唐 司空图 自郧乡北归 回避江边同去雁,莫教惊起错南飞。
唐 郑谷 慈恩寺偶题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唐 张乔 七松亭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唐 罗隐 巫山高 暮洒朝行何所之,江边日月情无尽。  ——《骈字类编》
道路 dào lù
(1).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唐 柳宗元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 王氏 姑定省扶持,自 扬州 至于京师,道路遇疾,遂馆于 陈氏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直生 道:‘小生有个旧友 刘念嗣 ,家事儘也温饱,身死不多时,其妻 房氏 席捲家资,改嫁后夫,致九岁一子,流离道路。’”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可惜,那时代的道路很坏:甬路很高,有的地方比便道高着三四尺。”
(2).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巴金 《探索集·再谈探索》:“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
(3).路途;路程。《国语·吴语》:“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 晋 ,孰利?” 唐 康骈 《剧谈录·严士则》:“计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镜花缘》第五三回:“如今道路尚远,何能赶得上。”
(4).路上的人。指众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北史·元坦传》:“傲狠凶粗,因饮酒之际,於 洛桥 左右顿辱行人,为道路所患。” 宋 王十朋 《又代女婿祭文》:“擗踊哭泣,哀而送之者,乃二孤女与吾僚壻也。灵舆前迈,道路感伤。” 清 顾炎武 《十庙》诗:“或闻道路言,欲改祀三皇。” 邹鲁 《乙未广州之役》:“总理曰:‘道路皆云 孙文 举事,汝未知耶?’”
(5).奔走;跋涉。 宋 刘弈 《上韩范二招讨书》:“贼之诣 岐 ,有道路之劳,不若诣 雍 之易也。” 清 邵岷 《将之成都》诗:“万里 鱼鳬 国,青春别恨长。行行穿鸟道,寸寸断猿肠。人以风尘贱,诗兼髩髮苍。谋生宜道路,从此问蛮荒。”
(6).行业;职业。《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门神 ﹞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喫那厮一顿拳脚打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左思右量,只有油行买卖是熟间。这些油坊多曾与他识熟,还去挑个卖油担子,是个稳足的道路。”《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长兄,你离家数百里,来省做这件道路,这事是寻不出大钱来的。”
(7).去向;线索。《红楼梦》第三三回:“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 琪官 ,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
(8).方法;办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提控道:‘ 江老儿 是老实人,若我不允女儿之事,他又剜肉补疮,别寻道路谢我,反为不美。’”《何典》第六回:“那时 活死人 弄得来得去不得,心里好不着急。思前算后,没个道路。”
(9).样子。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丑]愿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儿。[末]做鞋儿则甚底?[丑]两文擈一緉。[末]只做一文道路。” 钱南扬 校注:“道路,犹云样子。今 浙 语作‘路道’。言只值一文样子。”
(10).犹货色;油水。《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见有这许多香客在船,料得内中必有银钱可盗……摸得一个姓 钱 ,名 友杏 的香头,腰间鼓鼓囊囊有些道路,从袖中掏出兵器,使出那人所不知手段,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一层双夹裤腰,一个夹布兜肚,一割就开,探囊取物。”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苔藓(苔蘚)tái xiǎn
苔和藓同属隐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有很多种,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一般不细加分别,统称苔藓。 南朝 齐 谢朓 《游山》诗:“荒隩被葴莎,崩壁带苔蘚。” 宋 苏轼 《用王巩韵赠其侄震》:“衡门老苔蘚,竹柏千兵屯。” 明 王玉峰 《焚香记·折证》:“仁风吹遍,閭巷絃歌满。官衙冷,一庭苔蘚。” 叶圣陶 《城中》:“河对岸就是城墙,古旧的城砖大部分都长着苔蘚。”  ——《漢語大詞典》
尘土(塵土)chén tǔ
(1).细小的灰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 徐州 人谓尘土为蓬块, 吴 人谓跋跌。” 金 吕中孚 《集句》诗:“一种人间太平日,满衣尘土避公侯。”《红楼梦》第十七回:“池边两行垂柳,杂以桃杏遮天,无一些尘土。”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平射炮》:“疾风暴雨般的炮弹从四面钻进了碉堡,尘土迷漫半天,眼看那高大的碉堡坍塌了。”
(2).指尘世;尘事。 唐 沈亚之 《送文颖上人游天台》诗:“莫説人间事,崎嶇尘土中。”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於尘土中,声利扰扰。”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安能再履尘土,在热闹场中作生活哉?”
(3).喻庸俗肮脏或指庸俗肮脏的事物。 宋 叶适 《故大宗丞兼权度支郎官高公墓志铭》:“﹝ 高公 ﹞为人颖迈肃洁,如琅玕玉树,无尘土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尧藩》:“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 巴金 《怀念金仲华同志》:“他思想上没有疙瘩,心里没有尘土。”  ——《漢語大詞典》
无由(無由)wú yóu
没有门径;没有办法。《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 郑玄 注:“无由达,言久无因缘以自达也。”《汉书·刑法志》:“使其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战无由也。” 唐 李德裕 《二猿》诗:“无由碧潭饮,争接緑萝枝。” 明 张萱 《疑耀·虉字辨》:“今世所行《诗》及字书,皆混乱,故无由辨之。”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没有创造欲望,则整个人类便无由进化。”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上衣 shàng yī
(1).外衣。
(2).上身穿的衣服。 明 包汝楫 《南中纪闻》:“ 罗鬼 服饰,其椎髻向脑,扎以青帕,下穿大裤,上衣齐腰,外罩毡衫。” 周立波 《胡桂花》:“她穿的还是平素那件洗旧了的蓝条子布上衣,底下是青布裤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