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高壁立自崭岩,泓浅坳深非斧凿。
昔读梅苏木山诗,未信人间有此奇。
虽云尤物不必有,时一玩之何病为。
吾行东南千万里,仙游不已遂臻此。
奇奇怪怪日在眼,浩浩汤汤夜盈耳。
旧评峡江似严陵,此行佳处亦可朋。
又闻八桂好山水,亦应与此相云仍。
画师好手不可遇,诗中有画无其具。
江神好事不我尤,乞与一山酬愿素。
不如何年遭仆落,浪激波冲几飘泊。
岸高壁立自崭岩,泓浅坳深非斧凿。
老夫得之喜莫极,欲加名字相刻画。
卧之成岭立成峰,天成故尔非人力。
多言譊譊欲何如,要觅新诗为写摹。
余名敢与昔人并,用寄我友梅苏徒。
虽云尤物不必有,时一玩之何病为。
吾行东南千万里,仙游不已遂臻此。
奇奇怪怪日在眼,浩浩汤汤夜盈耳。
旧评峡江似严陵,此行佳处亦可朋。
又闻八桂好山水,亦应与此相云仍。
画师好手不可遇,诗中有画无其具。
江神好事不我尤,乞与一山酬愿素。
不如何年遭仆落,浪激波冲几飘泊。
岸高壁立自崭岩,泓浅坳深非斧凿。
老夫得之喜莫极,欲加名字相刻画。
卧之成岭立成峰,天成故尔非人力。
多言譊譊欲何如,要觅新诗为写摹。
余名敢与昔人并,用寄我友梅苏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岸高(岸高)
唐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 柳溪 柳树谁人种,行行夹岸高。 ——《骈字类编》
壁立 bì lì
(1).象墙壁一样耸立,形容山崖石壁的陡峭。《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林歷山 四面壁立,高数十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马水》:“ 淶水 又南逕 藏刀山 下,层巖壁立,直上干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天台山》:“ 桃园 之山,壁立万仞。” 萧乾 《万里赶羊》:“走过悬崖壁立、毒蛇遍地的大雪山时候,他们从来没沮丧过。”
(2).室中空无所有,惟余四壁。比喻贫困。《南史·循吏传·范述曾》:“ 述曾 生平所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资。” 明 孙梅锡 《琴心记·家门始终》:“可奈家徒壁立,勉当壚涤器营生。” 清 黄遵宪 《乱后归家》诗:“有家真壁立,无树可巢居。” ——《漢語大詞典》
(2).室中空无所有,惟余四壁。比喻贫困。《南史·循吏传·范述曾》:“ 述曾 生平所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资。” 明 孙梅锡 《琴心记·家门始终》:“可奈家徒壁立,勉当壚涤器营生。” 清 黄遵宪 《乱后归家》诗:“有家真壁立,无树可巢居。”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崭岩(嶄巖)zhǎn yán
亦作“嶃巖”。
(1).高峻的山崖。 汉 班固 《西都赋》:“超洞壑,越峻崖,蹷嶃巖,鉅石隤。”
(2).尖锐貌;峻险不齐。《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深林巨木,崭巖参差。” 颜师古 注:“崭巖,尖鋭貌。”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诗:“山壁崭巖断復连,清流澄澈俯 伊川 。”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浮石》:“石之出水也,本甚崭巖不齐。 绍兴 甲子岁,两 浙 大水漫灭垠岸,浮石没焉。水退石仍出,而崭巖者皆去,盖为猛浪沙石之所淙凿乃此圜浑也。” ——《漢語大詞典》
(1).高峻的山崖。 汉 班固 《西都赋》:“超洞壑,越峻崖,蹷嶃巖,鉅石隤。”
(2).尖锐貌;峻险不齐。《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深林巨木,崭巖参差。” 颜师古 注:“崭巖,尖鋭貌。”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诗:“山壁崭巖断復连,清流澄澈俯 伊川 。”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浮石》:“石之出水也,本甚崭巖不齐。 绍兴 甲子岁,两 浙 大水漫灭垠岸,浮石没焉。水退石仍出,而崭巖者皆去,盖为猛浪沙石之所淙凿乃此圜浑也。” ——《漢語大詞典》
泓 hóng《國語辭典》
泓 [ hóng ]
形- 水深广的样子。《说文解字·水部》:「泓,下深貌。」唐·张又新〈青岙山〉诗:「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
浅 ( 淺 ) qiǎn/jiān
浅 [ qiǎn ]
- 从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距离小的,与“深”相对:深~。~滩。~海。屋子进深~。
- 不久,时间短:年代~。
- 程度不深的:这篇文章很~。~薄。~尝。~见。~近。~陋。
- 颜色淡薄:~红。~淡。
- 〔~~〕流水声。
坳 ào《國語辭典》
坳 [ āo ]
名- 低洼的地方。如:「山坳」。唐·韩愈〈咏雪赠张籍〉诗:「坳中初盖底,垤处遂成堆。」《红楼梦·第五○回》:「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
坳 [ ào ]
- (一)之又音。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形-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斧凿(斧鑿)fǔ záo
(1).斧子与凿子。泛指工具或刑具。《三国志·魏志·锺繇传》:“不待远假斧凿於彼肉刑,然后有罪次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陆门子 一日出去了,浑家闻得间壁有斧凿之声。”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远念 盘古 未生,斧凿未经之世,又事之所必有者已。”
(2).以斧凿加工。亦喻指诗文雕琢过甚,造作不自然。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邢居实 《秋风三迭》……语语天成,尽谢斧凿。” 清 曹寅 《十四夜东署看月》诗:“修饰似曾须斧凿,清真谁谓出尘埃。”《花城》1981年增刊第3期:“若刻意斧凿,反倒弄巧成拙。” ——《漢語大詞典》
(2).以斧凿加工。亦喻指诗文雕琢过甚,造作不自然。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邢居实 《秋风三迭》……语语天成,尽谢斧凿。” 清 曹寅 《十四夜东署看月》诗:“修饰似曾须斧凿,清真谁谓出尘埃。”《花城》1981年增刊第3期:“若刻意斧凿,反倒弄巧成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