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金简于石匮兮,藏秘图于山中。

孙因宋代〕《越问 其十三 舜禹

帝舜生于姚丘兮,地近夷而居东。母握登感天瑞兮,漾祥光于大虹。

历山其所耕稼兮,陶渔皆有遗迹。二女降于妫汭兮,百官备而景从。

大禹巡于釜山兮,会群臣而计功。执玉帛者万国兮,戮后至之防风。

托菲饮以名泉兮,凿了溪而宅土。发金简于石匮兮,藏秘图于山中。

望邑名夫虞姚兮,山灵护夫禹穴。俨庙貌于千古兮,遗化被于无穷。

繄帝王之所在兮,宜风俗之近古。习孝悌与勤俭兮,亦好逊而上忠。

客曰于戏大哉兮,又何可以比隆。然有为者亦若是兮,岂无与舜禹之事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金简石匮秘图山中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金简(金簡)jīn jiǎn
    金质的简册。常指道教仙简或帝王诏书。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 宛委 ……其巖之巔,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 唐 刘禹锡 《为杜佑谢手诏表》:“拜捧紫泥,跪伸金简。” 明 张居正 《应制白鹤吟》之四:“金简忽传天上字,东华初纪大椿年。”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石匮(石匱)shí kuì
    (1).石制的柜子。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其玉之香,可闻於数百步,虽鏁之于金函石匱,终不能掩其气。”
    (2).特指古代帝王祭祀用的石匣。《宋史·礼志七》:“祀 汾阴 后土……所用石匱并盖三层,方广五尺。”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秘图(祕圖)mì tú
    神秘的图谶。《南齐书·祥瑞志序》:“天符瑞命,遐哉邈矣。灵篇祕图,因以藴金匱而充石室。”  ——《漢語大詞典》
    山中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