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自言成酷似,腹心惟喜两相知。

楼钥宋代〕《次韵十诗 老态

舅甥身退不为迟,肥遁犹当未老时。东晋虽惭古元亮,晚唐知慕老天随。

公开九秩身方健,我甫六旬心已疲。不敢自言成酷似,腹心惟喜两相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不敢酷似腹心相知

不敢 bù gǎn
(1).谓没胆量,没勇气。亦表示没有胆量做某事。《孟子·公孙丑下》:“我非 尧舜 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觴。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
(2).指没有胆量做某事。 许地山 《缀网劳珠》:“可敬的妇人,我所做一切的事都是伤害我的身体和你我二人的感情,此后我再不敢了。”
(3).方言。不要。《秧歌剧选·惯匪周子山》:“闹革命是咱穷人翻身嘛,要齐心的闹,可不敢一说话就瞪眼,有事众人好好价讨论嘛。” 杜鹏程 《延安人》:“你出去看看,我老觉乎着仓库不安全,可不敢失了火!”
(4).谦词。犹不敢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这是敝友 河南 侯朝宗 ,当今名士,久慕清谈,特来领教。﹝丑﹞不敢,不敢!请坐献茶。”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贵姓?不敢,姓 盛 。”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1.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3.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5.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1.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3.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5.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语助词,无义:➊ ​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1. 参见「言言」(二)​条。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酷似 kù sì
极似,很像。《宋书·武帝纪上》:“ 何无忌 , 刘牢之 甥,酷似其舅。” 明 唐寅 《姑苏八咏·桃花坞》:“花开烂漫满邨坞,风烟酷似 桃源 古。” 徐迟 《三峡记》:“这里(指 青石洞 )看 望霞峰 上的神女,最为酷似。”  ——《漢語大詞典》
腹心 fù xīn
(1).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亦比喻贤智策谋之臣。《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郑玄 笺:“此罝兔之人,行於攻伐,可用为策谋之臣,使之虑事,亦言贤也。”《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君犹元首,辅臣犹腹心也,百官犹四肢也。”
(2).指亲信。《汉书·张汤传》:“ 伍被 本造反谋,而 助 亲幸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陈书·高祖纪上》:“ 景 至闕下,不敢入臺,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原有三十二路将官,番 汉 并用,性情各别,难以任为腹心。”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 刘瑾 命腹心二人尾随,原拟在途中加以暗害。”
(3).犹言至诚之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比问州邸,云改县章,治所相望,私诚甚喜,谓宜朝夕,可布腹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今实布腹心:僕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
(4).比喻近中心的重要地区。《史记·赵世家》:“今 中山 在我腹心,北有 燕 ,东有 胡 ,西有 林胡 、 楼烦 、 秦 、 韩 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亮总兵》:“腹心千里,兵力虚弱。” 杨朔 《海罗杉》:“ 大井 深藏在 井冈山 的腹心地带,四面紧围着层层迭迭的高山。”  ——《漢語大詞典》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1.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2.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3.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1.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3.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1.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2.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1.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2.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3.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1.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1.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2.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1.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2.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3.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4. 姓。如元代有喜同。
  1.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2.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两 ( 兩 ) liǎng
两 [ liǎng ]
  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
  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
  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相知 xiāng zhī
(1).互相了解,知心。《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八:“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唐 韩愈 《论荐侯喜状》:“或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人民日报》1983.2.7:“人往往总有一两个和自己比较亲近、相知又最深的人。”
(2).互相知心的朋友。 唐 马戴 《下第再过崔邵池阳居》诗:“ 关 内相知少,海边来信稀。” 宋 辛弃疾 《夜游宫·苦俗客》词:“几箇相知可喜,才廝见,説山説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狂蜂浪蝶,夭桃队里觅相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此书印行之后,屡承相知发其谬误,俾得改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