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揭日月,顺逆所必辨。
天下行同伦,中国本无患。贼臣倡犯上,举世乃好乱。
排满实邪说,不义岂尊汉。斯民既趋利,倒戈复何惮。
能发不能收,瓦解变愈幻。人人怀异志,所务在争纂。
神州遂陆沈,深谷化高岸。名教益扫地,丈夫殊可贱。
伟哉赵茂才,一死定众眩。夷狄犹有君,诸夏竟俱叛。
行天揭日月,顺逆所必辨。薄俗诬大同,相率入焦烂。
纲常彼何罪,小康足为善。老夫虽遗民,未死火在炭。
救民诚吾责,卫道待义战。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行天 xíng tiān
(1).行空,经行天空。《后汉书·马援传》:“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 唐 韩愈 《春雪》诗:“入镜鸞窥沼,行天马度桥。” 宋 范成大 《石湖中秋二十韵》:“涌地金芒发,行天玉镜流。” 林庚白 《首都饭店闻警》诗:“前军超海争擒贼,两队行天屡合围。”
(2).曲调名。《隋书·音乐志下》:“﹝太庙﹞送神礼毕五言,象《行天曲》。”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行天》, 贞观 中 侯尚书 妾 方 等善唱之,后有 郝三宝 者,亦能歌此,自谓不及。” ——《漢語大詞典》
(2).曲调名。《隋书·音乐志下》:“﹝太庙﹞送神礼毕五言,象《行天曲》。”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行天》, 贞观 中 侯尚书 妾 方 等善唱之,后有 郝三宝 者,亦能歌此,自谓不及。” ——《漢語大詞典》
揭 jiē/qì《國語辭典》
揭 [ jiē ]
动- 举、高举。如:「高揭义旗」、「揭竿而起」。《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公开表露出来。如:「揭露」、「揭短」、「揭底」、「揭晓」。
- 掀开、拉开。如:「揭幕」、「揭锅盖」。唐·韩偓〈复偶见三绝〉之三:「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 把黏在物体上面的东西撕下。如:「揭膏药」、「揭疮巴」、「揭下壁报」。
- 肩负。《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 姓。如唐代有揭镇,清代有揭暄。
揭 [ qì ]
动- 提起衣襟。《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道中水漫数寸,仍揭而溯之。」
日月 rì yuè
(1).太阳和月亮。《易·离》:“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一:“ 羲和 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丁玲 《韦护》第三章:“这是包含海洋和峻山以及日月星辰的一个充满了福乐的大宇宙。”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方今郡县盗贼,刼摽人财,攻犯官民,日月有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王闿运 《储玟躬传》:“自 道光 末载, 湖南 日月多故。”
(3).时令;时光。《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僕自少至今,从事於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 宋 岳飞 《赠方逢辰》诗:“日月却从閒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月迅速,转眼就是四月。”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四年的日月不算短啊。”
(4).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 魏其 之举以 吴 楚 , 武安 之贵在日月之际。”《东观汉记·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5).犹天地。 唐 郑畋 《马嵬坡》诗:“ 玄宗 回马 杨妃 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之二:“经 霅水 ,过 松江 ,尽属儂家日月。”《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二将交锋后,盘旋两阵前;征云笼日月,杀气罩山川。”
(6).指生活或生计。《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把家财分作八分,各人过其日月。”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那种日月,咱们俩一道过了十来年哩。” 秦腔 《游龟山》第二场:“这几日只觉得身体困倦,为日月我还得打鱼一番。” ——《漢語大詞典》
(2).一天一月;每天每月。《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汉 蔡邕 《难夏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方今郡县盗贼,刼摽人财,攻犯官民,日月有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谢曰:‘老臣宜从,但犬马之疾,日月增甚,恐死於道路,仰累陛下。’” 王闿运 《储玟躬传》:“自 道光 末载, 湖南 日月多故。”
(3).时令;时光。《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僕自少至今,从事於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 宋 岳飞 《赠方逢辰》诗:“日月却从閒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月迅速,转眼就是四月。” 杨朔 《迎志愿军归国》:“四年的日月不算短啊。”
(4).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论》:“ 魏其 之举以 吴 楚 , 武安 之贵在日月之际。”《东观汉记·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5).犹天地。 唐 郑畋 《马嵬坡》诗:“ 玄宗 回马 杨妃 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之二:“经 霅水 ,过 松江 ,尽属儂家日月。”《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二将交锋后,盘旋两阵前;征云笼日月,杀气罩山川。”
(6).指生活或生计。《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把家财分作八分,各人过其日月。”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那种日月,咱们俩一道过了十来年哩。” 秦腔 《游龟山》第二场:“这几日只觉得身体困倦,为日月我还得打鱼一番。” ——《漢語大詞典》
顺逆(順逆)shùn nì
(1).顺正与邪逆。《管子·四称》:“循其祖德,辩其顺逆,推育贤人,谗慝不作。” 唐 杜甫 《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人生半哀乐,天地有顺逆。”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交战》:“但要知兵众之强弱,须察理势之顺逆,何不反邪归正,弃暗投明。” 子虚子 《湘事记》:“ 谭延闿 更派 龙璋 领兵一标为西路巡按使, 龙 至 常 ,各营以数月未给饷,辄发官钱局银四万元分给之,晓以顺逆,兵弁大悦。”
(2).指行星的顺行与逆行。行星朝东运动称为“顺行”,朝西运动称为“逆行”。《史记·天官书》:“察日、月行以揆岁星顺逆。”《后汉书·律历志下》:“金、水承阳,先后日下,速则先日,遟而后留,留而后逆,逆与日违,违而后速,速与日竞,竞又先日,遟速顺逆,晨夕生焉。”参见“ 顺行 ”。
(3).指风向或水流与行进方向相同或相反。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南康神惠庙碑》:“久之,语曰:‘吾今修行,子行归矣,当以顺风奉送。’又曰:‘风之顺逆,亦非可私,特世人弗知之耳。’” 元 萨都剌 《高邮阻风》诗:“长风破浪我亦曾,顺逆偶尔非人能。” ——《漢語大詞典》
(2).指行星的顺行与逆行。行星朝东运动称为“顺行”,朝西运动称为“逆行”。《史记·天官书》:“察日、月行以揆岁星顺逆。”《后汉书·律历志下》:“金、水承阳,先后日下,速则先日,遟而后留,留而后逆,逆与日违,违而后速,速与日竞,竞又先日,遟速顺逆,晨夕生焉。”参见“ 顺行 ”。
(3).指风向或水流与行进方向相同或相反。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南康神惠庙碑》:“久之,语曰:‘吾今修行,子行归矣,当以顺风奉送。’又曰:‘风之顺逆,亦非可私,特世人弗知之耳。’” 元 萨都剌 《高邮阻风》诗:“长风破浪我亦曾,顺逆偶尔非人能。” ——《漢語大詞典》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名-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必 bì《國語辭典》
必 [ bì ]
副- 一定、肯定。如:「未必」、「务必」、「言必信,行必果。」《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假设、如果。《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坚定、果决。《荀子·彊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内储说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 姓。宋代有必赞,明代有必沙。
辨 biàn《國語辭典》
辨 [ biàn ]
动- 分别、判别。如:「辨别」、「分辨」、「明辨是非」、「雌雄莫辨」。《荀子·荣 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唐·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 争论是非曲直。《战国策·赵策三》:「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辩」。
- 文体名。如唐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也作「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