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田 tián《國語辭典》
田 [ tián ]
名- 土地。如:「稻田」、「梯田」、「瓜田李下」、「蔗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执曹君,而分曹魏之田以赐宋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可开采某些资源的地带。如:「煤田」、「盐田」。
- 姓。如战国时魏有田子方。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耕种。《汉书·卷一·高帝纪上》:「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通「佃」。
- 打猎。如:「田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国语·齐语》:「田、狩、罼、弋,不听国政。」通「畋」。
文 wén《國語辭典》
文 [ wén ]
名- 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文章。如:「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 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如:「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 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 禮節、儀式。如:「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 現象。如:「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 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如:「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溫和、優雅、不猛烈。如:「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 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 刺染花紋圖案。如:「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文 [ wèn ]
動- 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 修飾。如:「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客 kè《國語辭典》
客 [ kè ]
名- 宾,相对于主人而言。如:「宾客」、「请客」、「寒夜客来茶当酒」。《礼记·曲礼下》:「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做生意、买卖等的人对顾主的称呼。如:「顾客」、「乘客」、「客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愈客甚谨。」《老残游记·第五回》:「渐渐的打尖的客陆续都到店里。」
- 泛称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类特长的人。如:「镖客」、「掮客」、「说客」、「 政客」、「珠宝客」。
- 寄食贵族豪门的人。如:「食客」、「门客」。《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
- 寄旅于外的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杜甫〈中夜〉诗:「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 泛称人。如:「旅人过客」。《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 量词。计算定量出售食品的单位。如:「他点了一客八分熟的牛排。」
- 姓。如汉代有客孙。
- 寄居、旅居。《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会天下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
- 以客礼相待。《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唐·司马贞·索隐:「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 次要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朱子周易本义》:「传为主,经为客。」
-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如:「客观」。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闲 ( 閑 閒 ) xián
闲 [ xián ]
- 没有事情;没有活动与“忙”相对:游手好~。没有~工夫。
- 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置。~房。机器别~着。
- 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农~。忙里偷~。
- 与正事无关的:~谈。~人免进。~话。
- 栅栏。
- 防御:防~。
鸡犬(鸡犬)
唐 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唐 杜甫 寒食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唐 王维 千塔主人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唐 王维 早入荥阳界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唐 钱起 过王舍人宅 鸡犬偷仙药,儿童授道书。
唐 卢纶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宋 苏轼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宋 吴子文 访隐者不遇 道人入山访道人,山深俗朴鸡犬驯。
元 卢琦 过平溪桥 处处鱼盐开草市,家家鸡犬类桃源。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寒食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唐 王维 千塔主人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唐 王维 早入荥阳界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唐 钱起 过王舍人宅 鸡犬偷仙药,儿童授道书。
唐 卢纶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宋 苏轼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宋 吴子文 访隐者不遇 道人入山访道人,山深俗朴鸡犬驯。
元 卢琦 过平溪桥 处处鱼盐开草市,家家鸡犬类桃源。 ——《骈字类编》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名-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動-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名-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 參見「月氏 」條。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名-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缀 ( 綴 ) zhuì
缀 [ zhuì ]
- 缝:补~。~上几针。
- 连接:连~。~文(即作文章)。~辞。~集。~辑。笔不停~。
- 装饰:点~。
凤凰(鳳凰)fèng huáng
亦作“ 凤皇 ”。
(1).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征瑞应。《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凤皇、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
(2).车名。以凤凰为车饰,故名。《汉书·扬雄传上》:“於是乘舆乃登夫凤皇兮翳华芝。” 颜师古 注:“凤皇者,车以凤皇为饰也。”
(3).琴名。《西京杂记》卷五:“ 赵后 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鸞古贤列女之象。”
(4).泛指美琴。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醉客霑鸚鵡,佳人指凤凰。” 仇兆鳌 注:“指凤凰,弹琴也。”
(5).帝王宫中的池台楼阁及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 武帝 时,后宫八区,有 昭阳 、 飞翔 、 增城 、 合欢 、 兰林 、 披香 、 凤皇 、 鸳鸯 等殿。”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宫中本造 鸳鸯殿 ,为谁新起 凤凰楼 。” 唐 杨炯 《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昭昭北斗,宫号文昌;隐隐西掖,池名 凤凰 。”
(6).比喻地位高贵或德才高尚的人。 汉 刘桢 《赠从弟》之三:“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南史·范云传》:“昔与将军俱为黄鵠,今将军化为凤皇。” 清 孙枝蔚 《将之屯留省五兄舟次》诗:“ 吴 生性孤直,知交惟数子。凤凰无苟栖,鸳鸯肯独止。”
(7).古代杂戏所用的器物。形制如凤,供表演用。《魏书·乐志》:“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以备百戏。”
(8).凤形饰物。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手里金鸚鵡,胸前綉凤凰。” 五代 和凝 《临江仙》词:“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颭步摇金。” ——《漢語大詞典》
(1).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征瑞应。《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凤皇、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
(2).车名。以凤凰为车饰,故名。《汉书·扬雄传上》:“於是乘舆乃登夫凤皇兮翳华芝。” 颜师古 注:“凤皇者,车以凤皇为饰也。”
(3).琴名。《西京杂记》卷五:“ 赵后 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鸞古贤列女之象。”
(4).泛指美琴。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醉客霑鸚鵡,佳人指凤凰。” 仇兆鳌 注:“指凤凰,弹琴也。”
(5).帝王宫中的池台楼阁及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 武帝 时,后宫八区,有 昭阳 、 飞翔 、 增城 、 合欢 、 兰林 、 披香 、 凤皇 、 鸳鸯 等殿。”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宫中本造 鸳鸯殿 ,为谁新起 凤凰楼 。” 唐 杨炯 《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昭昭北斗,宫号文昌;隐隐西掖,池名 凤凰 。”
(6).比喻地位高贵或德才高尚的人。 汉 刘桢 《赠从弟》之三:“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南史·范云传》:“昔与将军俱为黄鵠,今将军化为凤皇。” 清 孙枝蔚 《将之屯留省五兄舟次》诗:“ 吴 生性孤直,知交惟数子。凤凰无苟栖,鸳鸯肯独止。”
(7).古代杂戏所用的器物。形制如凤,供表演用。《魏书·乐志》:“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以备百戏。”
(8).凤形饰物。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手里金鸚鵡,胸前綉凤凰。” 五代 和凝 《临江仙》词:“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颭步摇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