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之后大有人,天将以子为木铎。
成鹫〔清代〕《送李广文远霞司训揭阳》
臣也师也父兄也,如鼎三足车四马。富人贵人閒道人,如行有伴居有邻。
三者缺一均不可,一之二之成彼我。閒道人,畴不尔,富贵贫贱皆相似。
师臣父兄谁克当,揭阳先生马山李。东樵之友孔门徒,柱下之孙崇义子。
一朝受命作儒臣,倾城祖饯车辚辚。白鹅潭上钓鱼叟,仰首青云识故人。
临岐欲赠无可说,笑指前车看前辙。前涂那得有閒缘,閒到为官忙不歇。
朝逢迎,暮干谒,日接诸生苛礼节。苜蓿阑干希送钱,冷署寒毡谁立雪。
门前桃李成畏途,望风疾走争回车。内圣外王等糟粕,出名入利交锱铢。
前车覂驾后当戒,岂效若辈徒区区。崇义传家应不薄,两袖清风归负郭。
父肯播,子肯穫,方寸良田任开拓。清白之后大有人,天将以子为木铎。
提聋警聩振颓风,老我閒人甘寂寞。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清白 qīng bái
(1).谓品行纯洁,没有污点。《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汉书·蔡邕传》:“父 棱 ,亦有清白行,謚曰 贞定公 。” 宋 苏轼 《叶嘉传》:“ 叶嘉 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水浒传》第三回:“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那是没廉耻的行径,清白的女子不应该那样想的。”
(2).特指廉洁;不贪污。《东观汉记·高诩传》:“ 高詡 字 季回 ,以儒学徵拜大司农,在朝以清白方正称。”《南史·褚球传》:“﹝ 球 ﹞仕 齐 为 溧阳 令,在县清白,资公奉而已。”《明史·温纯传》:“ 纯 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3).旧称未操所谓卑贱职业的。这样的人及其后代始得从政或应试当官。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世间或有少无清白之操业,长以买官而富贵。”《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三十六年, 陕西 学政 刘嶟 奏请 山 陕 乐户、丐户应定禁例。部议凡报官改业后,必及四世,本族亲支皆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
(4).清爽,完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看着太太两隻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趖西才清白。”
(5).清楚明白。《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你且下去,把这些情由具一张清白呈子来。”《红楼梦》第四二回:“ 宝玉 早已预备下笔砚了,原怕记不清白,要写了记着。”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一栏之隔》:“其实什么是独立?什么是革命党?大家都说不清白。”
(6).明亮。 郭沫若 《塔·万引》:“在他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东方的天上一颗清白的大星在向他微笑。”
(7).清秀白晳。 茅盾 《子夜》十五:“这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青年,比 蔡真 还要高一点,一张清白的瘦脸。”
(8).清酒与白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廉洁;不贪污。《东观汉记·高诩传》:“ 高詡 字 季回 ,以儒学徵拜大司农,在朝以清白方正称。”《南史·褚球传》:“﹝ 球 ﹞仕 齐 为 溧阳 令,在县清白,资公奉而已。”《明史·温纯传》:“ 纯 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3).旧称未操所谓卑贱职业的。这样的人及其后代始得从政或应试当官。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世间或有少无清白之操业,长以买官而富贵。”《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三十六年, 陕西 学政 刘嶟 奏请 山 陕 乐户、丐户应定禁例。部议凡报官改业后,必及四世,本族亲支皆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
(4).清爽,完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看着太太两隻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趖西才清白。”
(5).清楚明白。《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你且下去,把这些情由具一张清白呈子来。”《红楼梦》第四二回:“ 宝玉 早已预备下笔砚了,原怕记不清白,要写了记着。”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一栏之隔》:“其实什么是独立?什么是革命党?大家都说不清白。”
(6).明亮。 郭沫若 《塔·万引》:“在他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东方的天上一颗清白的大星在向他微笑。”
(7).清秀白晳。 茅盾 《子夜》十五:“这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青年,比 蔡真 还要高一点,一张清白的瘦脸。”
(8).清酒与白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漢語大詞典》
之后(之後)zhī hòu
(1).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后面。一般多指时间。 明 孔迩 《云蕉馆纪谈》:“自女来之后,家益殷富,既长,聪明过人。”《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上路之后,我只守了母亲的灵,除了内眷,不见一个外人。” 赵树理 《张来兴》:“以前听说这位老师傅有脾气只是‘听说’,等他到局里来了之后,我才真正认识了他的脾气。”
(2).单独用在句子头上,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之后便怎么样呢?” ——《漢語大詞典》
(2).单独用在句子头上,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之后便怎么样呢?” ——《漢語大詞典》
大有 dà yǒu
(1).《易》卦名。即乾下离上。象征大,多。《易·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高亨 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
(2).丰收。 唐 储光羲 《观竞渡》诗:“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明 徐渭 《先除夕二日雪甚如婴儿拳》诗:“明年从大有,连岁却餘殃。”《镜花缘》第四十回:“今登极以来,十有餘年,屡逢大有,天下太平。” ——《漢語大詞典》
(2).丰收。 唐 储光羲 《观竞渡》诗:“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明 徐渭 《先除夕二日雪甚如婴儿拳》诗:“明年从大有,连岁却餘殃。”《镜花缘》第四十回:“今登极以来,十有餘年,屡逢大有,天下太平。”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天将(天將)tiān jiàng
(1).谓天上神将。《西游记》第四回:“ 悟空 大喜,恳留饮宴不肯,遂与 金星 纵着祥云,到 南天门 外。那些天丁天将,都拱手相迎。”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这种‘宽仁政策’是……派了三架飞机到瑶洞里去‘下蛋’,使他们‘惊诧为天神天将而不战自降’。”
(2).大将的美称。 唐 王维 《燕支行》:“ 汉 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謁帝 明光宫 。”
(3). 太平天囯 官名,低于王一级。 ——《漢語大詞典》
(2).大将的美称。 唐 王维 《燕支行》:“ 汉 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謁帝 明光宫 。”
(3). 太平天囯 官名,低于王一级。 ——《漢語大詞典》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木铎(木鐸)mù duó
(1).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鐸。” 郑玄 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鐸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鐸,武事奋金鐸。”《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鐸徇以市朝。”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一:“蔼蔼龙旂色,琅琅木鐸音。” 清 邹容 《革命军》第四章:“自古司 东亚 文化之木鐸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
(2).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漢語大詞典》
(2).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