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怜三学士,只賸一衰翁。

楼钥宋代〕《仲舅敷文阁学士汪公挽词

外氏桂成丛,诸甥长养中。
名称无酷似,宦达偶相同。
澹室既长往,适斋俄考终。
绝怜三学士,只賸一衰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绝怜三学士衰翁

绝怜(絶憐)jué lián
极其喜爱。 宋 杨万里 《暮寒》诗:“絶怜晴色好,无奈暮寒何。” 明 刘基 《宿贾性之市隐》诗:“絶怜草色緑铺地,可爱梅花白照人。”  ——《漢語大詞典》
三学士(三學士)sān xué shì
谓 唐 代翰林院、弘文馆、集贤院三院学士。《新唐书·百官志一》:“ 唐 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休为这翠幃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賸 shèng《國語辭典》

賸 [ shèng ]

  1. 余留下来的。《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上·杜甫传》:「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通「剩」。
  1. 只管。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词:「今宵賸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2. 多。宋·辛弃疾〈贺新郎·踏入门前柳〉词:「鸟倦飞还平林去,云肯无心出岫。賸准备、新诗几首。」元·曾端〈端正好·一枕梦魂惊套·二煞〉:「饱养鸡豚,广栽桃李,多植桑麻,賸种粳禾。」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衰翁 shuāi wēng
老翁。 宋 欧阳修 《朝中措》词:“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宋 陆游 《晓出东城马上作》诗:“晓出东城数帜红,蒙茸狐貉拥衰翁。”
披着蓑衣的老翁。 宋 辛弃疾 《乌夜啼·廓之见和复用前韵》词:“千尺蔓,云叶乱,繫长松。却笑一身缠绕、似衰翁。”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