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志四方,宁久怨落魄。

李洪宋代〕《赠史康时二首

霜飚何凄冽,岁晏同漂泊。
男儿志四方,宁久怨落魄。
怀忠思报国,结义重然诺。
死生贫贱间,交情今寂寞。
差观世态浇,未遇所立卓。
英衮卧东山,南极仰衡霍。
复期宇县清,重使混沌凿。
会见官仪修,再卜东邑洛。
否运行当倾,宇宙胜开拓。
他年功名逼,岂但持禁橐。
堂堂苍须眉,形貌画麟阁。
如何决此行,径欲就邱壑。
五十非无闻,斯文犹木铎。
愿保千金躯,百鸟见一鹗。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男儿四方落魄

男儿(男兒)nán ér
(1).犹男子汉;大丈夫。《东观汉记·公孙述传》:“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博得锦衣归故里,功名方信是男儿。” 巴金 《家》三:“他不过觉得做一个‘男儿’应该抛弃家庭到外面去,一个人去创造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
(2).儿子。 晋 陶潜 《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法苑珠林》卷二五:“日月满足,产得男儿。”
(3).对夫婿的称呼。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小叔叔説妾身有姦夫。妾身是儿女夫妻,怎下的药杀男儿?”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等我分娩了身孕,男儿三年孝满,恰好孩儿三岁,我便和你做夫妻。”  ——《漢語大詞典》
志 ( 誌 ) zhì《國語辭典》

志 [ zhì ]

  1. 意向、抱负、决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2. 记录事物的书。如:「府志」、「三国志」。《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3. 姓。如元代有志能。
  1. 记载、记录。《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通「志」。
  2. 牢记。如:「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四方 sì fāng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 ,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 、 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漢語大詞典》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1.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1.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1.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1.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怨 yuàn《國語辭典》

怨 [ yuàn ]

  1. 责备、怪罪、痛恨。如:「怨天尤人」、「任劳任怨」。《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1. 仇恨。如:「结怨」、「宿怨」、「以德报怨」、「恩怨分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1. 不满的、哀愁的。如:「怨言」、「怨妇」、「怨声载道」。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二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怨 [ ​yuān ]

  1. (一)​之又音。
落魄 luò tuò
(1).穷困失意。《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酈食其 ﹞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清 李渔 《玉搔头·侦误》:“他为甚么那样威风,你为甚么这般落魄?”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前四句写出驸马公的威风,中四句回忆待诏时的光荣,末尾四句写出自己的落魄。”
(2).放荡不羁。《魏书·尒朱仲远传》:“大得财货,以资酒色,落魄无行。” 唐 杜牧 《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 齐公宪 ﹞性落魄,嗜酒。”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二二:“十里 扬州 落魄时,春风荳蔻写相思。”
失去魂魄。比喻惊慌失措。 冰心 《南归》:“他失魂落魄似的,一天哭好几次。”《花城》1981年第2期:“海鸥在翱翔,在欢叫,好像在抚慰船上惊骇落魄的旅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