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愁病客难登槛,且待金乌出海涯。

李流谦宋代〕《连日阴雨未及一到金焦二山病中得梁文佳句枕

云满长空雨涨沙,金焦一望去非赊。
拟抛尘网寻僧舍,更着烟蓑访钓家。
北固江山仍壮丽,南徐风物尚繁华。
只愁病客难登槛,且待金乌出海涯。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病客难登金乌出海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愁 chóu《國語辭典》

愁 [ chóu ]

  1. 忧伤的心绪。如:「离愁」、「乡愁」。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 忧虑、悲伤。如:「不愁吃穿」。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忧伤的、惨淡的。如:「愁绪」、「愁眉苦脸」、「愁云惨雾」。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诗:「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病客 bìng kè
疲病的旅居在外之人。 唐 杜甫 《寄高适》诗:“ 楚 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 唐 白居易 《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诗:“ 南山 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宋 苏轼 《和子由送春》:“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漢語大詞典》
难登(难登)
刘允济天赋孔阶远而难登  ——《韵府拾遗 蒸韵》
槛 ( 檻 ) jiàn/kǎn
槛 [ jiàn ]
  1. 栏杆:“阁中帝子今何在?~外长江空自流”。
  2. 圈(juàn )兽类的栅栏:~车(a.运兽用的有栏杆的车;b.古代押运囚犯的车)。~阱。~圈(juàn )。
槛 [ kǎn ]
  1. 〔门~〕门下的横木。亦作“门坎”;亦称“门限”。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1.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2.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3.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1.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2.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3.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4.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5.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1.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1.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1.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3.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4.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5.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1.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1.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金乌(金烏)jīn wū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用为太阳的代称。 汉 刘桢 《清虑赋》:“玉树翠叶,上栖金乌。” 唐 李涉 《寄河阳从事杨潜》诗:“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点 蓬莱 光。” 元 武汉臣 《冯玉兰》第二折:“看东溟渐升玉兔,早西山坠尽金乌。”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绝句》之二:“烛影摇红人未散,金乌腾彩已三竿。”  ——《漢語大詞典》
出海 chū hǎi
(1).驾驶或乘坐船只到海上去。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九日之中,荡小舟不算外,泛大船出海,已有三次。”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自己手里穷,每年春季要向鱼行老板借钱补网,才能出海。” 张天民 《荒岛》:“他在县里跟县委、县政府、县科委、文教局都没有联系,是自己搭便船出海的。”
(2). 福建 地方驱除瘟疫的风俗。 清 施鸿保 《闽杂记·山海》:“出海,驱遣瘟疫也。 福州 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綾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綾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緡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惟 厦门 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贋者,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  ——《漢語大詞典》
涯 yá《國語辭典》

涯 [ yá ]

  1. 水边。《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汉·王充《论衡·验符》:「庐江皖侯国,民际有湖。皖民小男,曰陈爵陈挺,年皆十岁以上,相与钓于湖涯。」
  2. 边际。《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3. 极限。《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宋·苏轼〈答李方叔〉:「某以虚名过实,士大夫不察,责望逾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