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堕每愁风骤起,正开却要日微阴。

陆游宋代〕《赏花

湖上花光何处寻?朱朱白白自成林。
衰翁何预伤春事,闲客犹怀爱物心。
欲堕每愁风骤起,正开却要日微阴。
兰亭禹庙平生事,一榼芳醪莫厌深。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日微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堕 ( 墮 ) duò/huī
堕 [ duò ]
◎ 掉下来,坠落:~落。~地。~马。~胎。~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堕 [ huī ]
    ◎ 古同“”,毁坏。
      每 měi《國語辭典》

      每 [ měi ]

      1. 各个。如:「每人」、「每件」、「每时每刻」。
      1. 常、往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晋书·卷六二·祖逖传》:「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2. 凡是、只要。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宋·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词:「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1. 姓。如汉代有每当时。
      愁 chóu《國語辭典》

      愁 [ chóu ]

      1. 忧伤的心绪。如:「离愁」、「乡愁」。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 忧虑、悲伤。如:「不愁吃穿」。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忧伤的、惨淡的。如:「愁绪」、「愁眉苦脸」、「愁云惨雾」。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诗:「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骤 ( 驟 ) zhòu
        骤 [ zhòu ]
        1. (马)快跑:驰~。
        2. 急,疾速,突然:天气~冷。~然。暴风~雨。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1.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3.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4.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5.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6.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7.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8.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9.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10.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1.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2. 量词:➊ ​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1.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2.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1.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2. 分割:对~。三十二~本。
        3. 通,使通:~导。~窍。
        4.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5. 扩大、发展:~扩。~拓。
        6. 发动或操纵:~动。~车。
        7. 起始:~始。~宗明义。
        8. 设置、建立:~创。~国。~设。
        9.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10. 支付:~销。~支。
        11. 沸腾,滚:~水。
        12. 举行:~运动会。
        1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日微
        道德指归论圣人释仁去义归于大道绝智废教求之于己所言日微所为日寡消而灭之日夜不止包以大冥使民无耻灭文丧事天下自己  ——《骈字类编》
        阴 ( 陰 ) yīn
        阴 [ yīn ]
        1.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诸一,与“”相对:~阳。一~一阳谓之道。~差阳错。~盛阳衰。~虚生热。图形:⚋(U+268B)。
        2. 指“月亮”:太~(月亮)。~历。
        3. 带负电的:~电。~极。~离子。
        4. 云层较厚,遮住阳光:~沉。~雨。~郁(亦指忧郁,不开朗)。~霾。
        5. 不见阳光,亦指不见阳光的地方:~面。~干(gān)。~凉,~影。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碑~(碑的背面)。
        6. 不露出表面的,暗中的:~沟。~通(秘密往来)。~私。~功(➊暗中做的好事;➋迷信指被阴间记功的好事)。
        7. 背地捣鬼,险恶:~谋。~毒。
        8. 指冥间:~间。~司。~曹地府。
        9. 凹进的:~文图章。~识(即阴文)。
        10. 指时间:光~。惜寸~。
        11. 生殖器:~部。~道。~茎。~囊。
        12.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