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程奋迅云霄翮,帝泽汪洋瀚海波。
生平事业半蹉跎,忧患其如老去何。幸托斯文清议在,喜闻别驾盛名多。
鹏程奋迅云霄翮,帝泽汪洋瀚海波。朝罢从容买归棹,到家时节近清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鹏程(鵬程)péng chéng
比喻前程远大。 唐 唐彦谦 《留别》诗之一:“鹏程三万里,别酒一千钟。” 宋 道潜 《次韵孔天瑞秀才见寄》:“来岁如今好时节,看君高步躡鹏程。” 清 唐孙华 《喜夏重捷北闱》诗:“才大共怜淹驥足,兴阑初送上鹏程。”参见“ 鹏程万里 ”。 ——《漢語大詞典》
奋迅(奮迅)fèn xùn
(1).形容鸟飞或兽跑迅疾而有气势。《尔雅·释畜》“絶有力,奋” 晋 郭璞 注:“诸物有气力多者,无不健自奋迅,故皆以名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马即能起,奋迅嘶鸣,饮食如常。” 唐 刘禹锡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猜鹰屡奋迅,惊麏时跼跳。”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龙膺豹股头八尺,奋迅不受人间羈。” 赵朴初 《寿阳曲·锡兰纪游》:“ 僧伽罗 奋迅狮儿多健武,却别有一股媚嫵。”
(2).精神振奋,行动迅速。《后汉书·耿纯传》:“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奋迅拔起,期月之间兄弟称王。” 唐 王维 《老将行》:“ 汉 兵奋迅如霹靂,虏骑崩腾畏蒺藜。” 金 元好问 《入济源寓舍》诗:“奋迅旧嫌扶老杖,龙钟今属负暄墙。” 陈毅 《雪夜行军》诗:“冲破黑夜,奋迅行军。”
(3).振起。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会 汉祖 龙腾 丰 沛 ,奋迅 宛 叶 。”《晋书·谢安传》:“缮甲俟会,思更奋迅。”《明史·袁崇焕传》:“顾勇猛图敌,敌必讎;奋迅立功,众必忌。” ——《漢語大詞典》
(2).精神振奋,行动迅速。《后汉书·耿纯传》:“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奋迅拔起,期月之间兄弟称王。” 唐 王维 《老将行》:“ 汉 兵奋迅如霹靂,虏骑崩腾畏蒺藜。” 金 元好问 《入济源寓舍》诗:“奋迅旧嫌扶老杖,龙钟今属负暄墙。” 陈毅 《雪夜行军》诗:“冲破黑夜,奋迅行军。”
(3).振起。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会 汉祖 龙腾 丰 沛 ,奋迅 宛 叶 。”《晋书·谢安传》:“缮甲俟会,思更奋迅。”《明史·袁崇焕传》:“顾勇猛图敌,敌必讎;奋迅立功,众必忌。” ——《漢語大詞典》
云霄(雲霄)yún xiāo
(1).天际,高空。《西京杂记》卷一:“齐首高唱,声彻云霄。”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縹緲,直入云霄。”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那个城呢……高入云霄,接近那光华的太阳。”
(2).泛指高远,深厚。 唐 武元衡 《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诗:“多负云霄志,生涯岁序侵。” 清 孙枝蔚 《再至海陵访州守田雪龛》诗:“不重云霄义,那能来往频。”
(3).喻指高位。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明明皇储,叡哲时招。奋厥河滸,矫足云霄。”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诗:“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你只説秀才无路上云霄,却不道文官把笔平天下。” ——《漢語大詞典》
(2).泛指高远,深厚。 唐 武元衡 《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诗:“多负云霄志,生涯岁序侵。” 清 孙枝蔚 《再至海陵访州守田雪龛》诗:“不重云霄义,那能来往频。”
(3).喻指高位。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明明皇储,叡哲时招。奋厥河滸,矫足云霄。”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诗:“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你只説秀才无路上云霄,却不道文官把笔平天下。” ——《漢語大詞典》
翮 hé《國語辭典》
翮 [ hé ]
名- 鸟类羽毛中的硬梗。《说文解字·羽部》:「翮,羽茎也。」《周礼·地官·羽人》:「掌以时征羽翮之政。」
- 翅膀。如:「奋翮高飞」。
- 量词。古时用于羽毛。《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翮 [ gé ]
- (一)之又音。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名-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泽 ( 澤 ) zé/shì
泽 [ zé ]
- 水积聚的地方:大~。湖~。润~(潮湿)。沼~。
-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色~。
- 恩惠:恩~。~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 洗濯。
- 汗衣,内衣。
- ◎ 古同“释”,解散。
汪洋 wāng yáng
(1).宽广无际。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楚辞·王褒〈九怀·蓄英〉》:“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 王逸 注:“瞻望大川,广无极也。”《元史·河渠志一》:“ 海子 ,一名 积水潭 ,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匯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清 胡介 《吴梅村被征入都》诗之三:“一尊雨雪坐冥濛,人在汪洋千顷中。” 凌力 《星星草》第十一章一:“夏秋之交,河水正旺,河身一下宽到十多里,汪洋巨浸,无边无际。”
(2).形容恩情深厚。 宋 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四:“圣恩汪洋,更一赦,或许归农,则带月之锄,可以对秉也。”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高厚圣主恩,覆载荷汪洋。” 朱自清 《赠圣陶》诗:“君居停我情汪洋,更有贤妇罗酒浆。”
(3).谓气度恢弘豁达。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汪洋廷闕之傍,昂藏寮寀之上。” 南朝 梁 刘孝威 《重光诗》:“风神洒落,容止汪洋。”《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此皆是我平日心胸褊窄,故外侮得至。若神仙汪洋度量,无所不容,安得有此!”
(4).谓文章义理深广,气势浑厚雄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説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五》:“﹝ 包恢 ﹞平生为人作丰碑巨刻,每下笔輒汪洋放肆,根据义理,娓娓不穷。” 明 宋濂 《诸子辩》:“《庄子》十卷……其书本《老子》,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上下星辰而莫测。”
(5).指广阔无边的海。川剧《柳荫记》第四场:“ 梁兄 性情太直戆,枉自我千言万语打比方;本待不把实言讲,一片心事付汪洋。” 李瑛 《秋场上》诗:“万支歌儿顺路淌呵,好像洪汛汇汪洋。” ——《漢語大詞典》
(2).形容恩情深厚。 宋 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四:“圣恩汪洋,更一赦,或许归农,则带月之锄,可以对秉也。”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高厚圣主恩,覆载荷汪洋。” 朱自清 《赠圣陶》诗:“君居停我情汪洋,更有贤妇罗酒浆。”
(3).谓气度恢弘豁达。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汪洋廷闕之傍,昂藏寮寀之上。” 南朝 梁 刘孝威 《重光诗》:“风神洒落,容止汪洋。”《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此皆是我平日心胸褊窄,故外侮得至。若神仙汪洋度量,无所不容,安得有此!”
(4).谓文章义理深广,气势浑厚雄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其説汪洋奥美,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学者就传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五》:“﹝ 包恢 ﹞平生为人作丰碑巨刻,每下笔輒汪洋放肆,根据义理,娓娓不穷。” 明 宋濂 《诸子辩》:“《庄子》十卷……其书本《老子》,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上下星辰而莫测。”
(5).指广阔无边的海。川剧《柳荫记》第四场:“ 梁兄 性情太直戆,枉自我千言万语打比方;本待不把实言讲,一片心事付汪洋。” 李瑛 《秋场上》诗:“万支歌儿顺路淌呵,好像洪汛汇汪洋。” ——《漢語大詞典》
瀚海 hàn hǎi
(1).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或曰即今 呼伦湖 、 贝尔湖 ,或曰即今 贝加尔湖 ,或曰为 杭爱山 之音译。 唐 代是 蒙古高原 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 准噶尔盆地 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亦多用为征战、武功等典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 ﹞封 狼居胥山 ,禪於 姑衍 ,登临 瀚海 。” 南朝 梁 虞羲 《咏霍将军北伐》:“ 飞狐 白日晚, 瀚海 愁阴生。” 唐 高适 《燕歌行》:“校尉羽书飞 瀚海 ,单于猎火照 狼山 。”
(2).指沙漠。 唐 陶翰 《出萧关怀古》诗:“孤城当瀚海,落日照 祁连 。”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上》:“ 元宪宗 于瀚海中间,沿途设卡。” 陈毅 《长城词》:“革命真有千般巧,各族人民团结了,瀚海戈壁将变宝。”
(3). 唐 都护府名。 贞观 中置 瀚海都督府 ,属 安北都护府 。 龙朔 中以 燕安都督府 改号 瀚海都护府 。 ——《漢語大詞典》
(2).指沙漠。 唐 陶翰 《出萧关怀古》诗:“孤城当瀚海,落日照 祁连 。”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上》:“ 元宪宗 于瀚海中间,沿途设卡。” 陈毅 《长城词》:“革命真有千般巧,各族人民团结了,瀚海戈壁将变宝。”
(3). 唐 都护府名。 贞观 中置 瀚海都督府 ,属 安北都护府 。 龙朔 中以 燕安都督府 改号 瀚海都护府 。 ——《漢語大詞典》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名-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 姓。如汉代有波俊。
-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