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光无冬春,一气清且和。

吴筠唐代〕《步虚词十首

众仙仰灵范,肃驾朝神宗。金景相照曜,逶迤升太空。
七玄已高飞,火炼生珠宫。馀庆逮天壤,平和王道融。
八威清游气,十绝舞祥风。使我跻阳源,其来自阴功。
逍遥太霞上,真鉴靡不通。
逸辔登紫清,乘光迈奔电。阆风隔三天,俯视犹可见。
玉闼摽敞朗,琼林郁葱蒨.自非挺金骨,焉得谐夙愿。
真朋何森森,合景恣游宴。良会忘淹留,千龄才一眄。
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令我洞金色,后天耀琼姿。心协太虚静,寥寥竟何思。
玄中有至乐,淡泊终无为。但与正真友,飘飖散遨嬉。
禀化凝正气,炼形为真仙。忘心符元宗,返本协自然。
帝一集绛宫,流光出丹玄。元英与桃君,朗咏长生篇。
六府焕明霞,百关罗紫烟。飙车涉寥廓,靡靡乘景迁。
不觉云路远,斯须游万天。
扶桑诞初景,羽盖凌晨霞。倏欻造西域,嬉游金母家。
碧津湛洪源,灼烁敷荷花。煌煌青琳宫,粲粲列玉华。
真气溢绛府,自然思无邪。俯矜区中士,夭浊良可嗟。
琼台劫万仞,孤映大罗表。常有三素云,凝光自飞绕。
羽幢泛明霞,升降何缥缈。鸾凤吹雅音,栖翔绛林标。
玉虚无昼夜,灵景何皎皎。一睹太上京,方知众天小。
灼灼青华林,灵风振琼柯。三光无冬春,一气清且和。
回首迩结灵,倾眸亲曜罗。豁落制六天,流铃威百魔。
绵绵庆不极,谁谓椿龄多。
高情无侈靡,遇物生华光。至乐无箫歌,金玉音琅琅。
或登明真台,宴此羽景堂。杳霭结宝云,霏微散灵香。
天人诚遐旷,欢泰不可量。
爰从太微上,肆觐虚皇尊。腾我八景舆,威迟入天门。
既登玉宸庭,肃肃仰紫轩。敢问龙汉末,如何辟乾坤。
怡然辍云璈,告我希夷言。幸闻至精理,方见造化源。
二气播万有,化机无停轮。而我操其端,乃能出陶钧。
寥寥大漠上,所遇皆清真。澄莹含元和,气同自相亲。
绛树结丹实,紫霞流碧津。以兹保童婴,永用超形神。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三光冬春一气

三光 sān guāng
(1).日、月、星。《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汉 班固 《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三光垂象者乾也,厚载无穷者坤也。” 唐 元稹 《有酒》诗之四:“何三光之并照兮,奄云雨之冥冥。”《天雨花》第六回:“狗圈猪窠低小屋,不见三光日月星。”
(2).指日、月、五星。《史记·天官书》:“衡、太微、三光之廷。” 司马贞 索隐引 宋均 曰:“三光,日、月、五星也。”
(3).指房、心、尾三星宿。《礼记·乡饮酒义》:“立三宾以象三光。” 郑玄 注:“三光,三大辰也。” 孔颖达 疏引《尔雅》:“大辰,房、心、尾也。”
(4).指烧光、杀光、抢光。原为 日本 帝国主义“扫荡”敌后抗日根椐地时实施的政策。亦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对人民烧杀掳掠的各种残暴行径。 阮章竞 《五月山花红似火》:“ 日本 侵略者疯狂推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何成湘 《和杨靖宇同志三次会见》:“疯狂的敌人竟采取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归屯并户,企图使游击队与人民群众隔绝。” 杨尚奎 《‘鹰’的眼睛》:“敌人在苏区采取砍光、烧光、搬光的‘三光政策’,到处筑起碉堡,限制红军的活动。”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冬春
唐 孟浩然 还山贻湛法师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唐 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 蕙兰琼芳积烟露,碧窗松月无冬春。
唐 沈如筠 寄张徵古 绿萝无冬春,彩云竟朝夕。
《韵府拾遗 真韵》:隋书音乐志感兹霜露事彼冬春  ——《骈字类编》
一气(一氣)yī qì
(1).指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论》:“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明 王廷相 《答何粹夫》二:“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之中即有阴阳。” 清 姚鼐 《于子颖扬州使院见禹卿》诗:“阴阳有开闔,一气无迁代。”
(2).指空气。 晋 方庆 《风过箫赋》:“风之过兮,一气之作。”
(3).指呼吸一次。《晋书·许迈传》:“常服气,一气千餘息。”
(4).指奏乐首须以气动之。《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杜预 注:“须气以动。” 陆德明 释文:“一气, 杜 解以为人气也。 服 云,歌气也。” 孔颖达 疏:“人作诸乐,皆须气以动,则与 服 不异。”
(5).指一个节气。 汉 张衡 《浑仪》:“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 唐 韩愈 《苦寒》诗:“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
(6).声气相通;一伙。 汉 王充 《论衡·变虚》:“人君有善行﹝善言﹞,善行动於心,善言出於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 唐 崔国辅 《奉和华清宫观行香应制》诗:“云物三光里,君臣一气中。”《红楼梦》第六五回:“ 平姑娘 ,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好事。” 鲁迅 《呐喊·故乡》:“我想,我竟与 闰土 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7).一口气;接连不断。《宣和遗事》前集:“有僧人带来行童见师囚了,一气走至 汴河 岸上。”《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汪秀才 即取大巵过手,一气吃了三巡。” 老舍 《骆驼祥子》四:“这个恶梦使他老了许多,好象他忽然的一气增多了好几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一气接到的这十来封信几乎全是 余永泽 一个人写来的。”
(8).犹一片。 唐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唐 白居易 《春游二林寺》诗:“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嵐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9).一阵。 毛泽东 《驳“舆论一律”》:“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 老舍 《茶馆》第三幕:“带点香水,好好喷一气,这里臭哄哄的!”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他干一气活,吸一阵水烟。”  ——《漢語大詞典》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1.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2.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3. 寂静。如:「冷清」、「清静」。
  4.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5.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1.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2.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3.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1.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2. 整顿。如:「清党」、「肃清」。
  3.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4.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1.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2. 参见「血清 」条。
  3. 姓。如宋代有清贤。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1.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2.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3.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1.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2.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3.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4.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5.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1.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1.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