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传清白守家训,端若此果光陆离。

吴芾宋代〕《王若夫谓水晶蒲萄本出其家求诗

君家蒲萄天下奇,奴视百果何其卑。
种成满架日蕃衍,清似水晶甘若饴。
八月江南风日美,正是人家酒熟时。
盘中珍果有如此,谁数闽中生荔枝。
乡人歆艳竞分种,不过数年条已萎。
胡为君家植此树,阅岁数十如新移。
我闻尤物天所靳,盛衰颇与人相随。
君家令祖有贤行,一邑远近人争推。
少虽失身事刀笔,吏之操术皆耻为。
处心积虑人莫及,奉法循理古亦稀。
人与黄金目不视,身居暗室心不欺。
退处郊坰忍穷困,只教子孙为布衣。
天公无以表纯懿,特以此果先见贻。
其孙努力效儒业,表表颍出非常儿。
未壮果能立门户,直上蟾宫攀桂枝。
自余虽未登上第,亦已飞鸣到礼闱。
俱传清白守家训,端若此果光陆离。
今君既取以饷我,又复琢句形声诗。
愿君采折多酝酿,积千万石为酒池。
客来自此酌不竭,永永百年供寿卮。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清白家训陆离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1.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1. (一)​之又音。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 zhuàn ]
  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清白 qīng bái
(1).谓品行纯洁,没有污点。《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汉书·蔡邕传》:“父 棱 ,亦有清白行,謚曰 贞定公 。” 宋 苏轼 《叶嘉传》:“ 叶嘉 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水浒传》第三回:“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那是没廉耻的行径,清白的女子不应该那样想的。”
(2).特指廉洁;不贪污。《东观汉记·高诩传》:“ 高詡 字 季回 ,以儒学徵拜大司农,在朝以清白方正称。”《南史·褚球传》:“﹝ 球 ﹞仕 齐 为 溧阳 令,在县清白,资公奉而已。”《明史·温纯传》:“ 纯 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3).旧称未操所谓卑贱职业的。这样的人及其后代始得从政或应试当官。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世间或有少无清白之操业,长以买官而富贵。”《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三十六年, 陕西 学政 刘嶟 奏请 山 陕 乐户、丐户应定禁例。部议凡报官改业后,必及四世,本族亲支皆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
(4).清爽,完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看着太太两隻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趖西才清白。”
(5).清楚明白。《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你且下去,把这些情由具一张清白呈子来。”《红楼梦》第四二回:“ 宝玉 早已预备下笔砚了,原怕记不清白,要写了记着。”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一栏之隔》:“其实什么是独立?什么是革命党?大家都说不清白。”
(6).明亮。 郭沫若 《塔·万引》:“在他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东方的天上一颗清白的大星在向他微笑。”
(7).清秀白晳。 茅盾 《子夜》十五:“这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青年,比 蔡真 还要高一点,一张清白的瘦脸。”
(8).清酒与白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漢語大詞典》
守 shǒu《國語辭典》

守 [ shǒu ]

  1. 官职、职责。《汉书·卷三○·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饮酒。」
  2. 职官名。古代一郡的行政长官。如:「郡守」、「太守」。
  3. 节操、品性。如:「操守」。《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4. 姓。如宋代有守恭。
  1. 防卫、保护。如:「防守」、「驻守」、「坚守」。
  2. 保持、坚持。如:「守信」、「守节」、「墨守成规」、「守身如玉」。
  3. 遵行。如:「恪守」、「守法」、「遵守」、「守规律」。
  4. 等待。如:「守候」、「独守」、「守岁」、「空守一夜」。
  5. 依赖、依傍。《水浒传·第一八回》:「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守 [ shòu ]

  1. 通「狩」。
家训(家訓)jiā xùn
(1).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髫齓夙孤,不尽家训。” 明 张一桂 《重刻〈颜氏家训〉序》:“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闕,悖德覆行者,接踵於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勑之亡素,其后人或纳於邪也,始丁寧飭诫,而家训所由作矣。” 清 龚自珍 《〈怀宁王氏族谱〉序》:“家训,如王者之有条教号令之意;家训,以训子孙之贤而智者。”
(2).《颜氏家训》《北齐书·颜之推传》:“﹝ 颜之推 ﹞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於世。”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果 guǒ《國語辭典》

果 [ guǒ ]

  1. 植物所结的实。如:「水果」、「干果」。《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2. 事情的成效或结局。如:「成果」、「恶果」、「自食其果」、「前因后果」。
  3. 姓。如明代有果琳。
  1. 饱、充实。如:「果腹」。
  2. 实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又虑翁媪不肯离幼子,终日言义不果。」
  1. 坚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三国志·卷一○·魏书·荀彧传》:「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1. 确实、的确。《战国策·楚策一》:「齐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礼记·中庸》:「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 假若、若是。《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陆离(陸離)lù lí
(1).参差错综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声駢隐以陆离兮,轻先疾雷而馺遗风。” 李善 注:“《广雅》曰:陆离,参差也。” 章炳麟 《木犀赋》:“英陆离以无蕤兮,形傴曲以引弧。”
(2).光彩绚丽貌。《楚辞·招魂》:“长髮曼鬋,艳陆离些。”《淮南子·本经训》:“五采争胜,流漫陆离。” 高诱 注:“陆离,美好貌。”
(3).分散貌。《楚辞·离骚》:“纷緫緫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王逸 注:“陆离,分散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牢落陆离,烂漫远迁。” 颜师古 注:“言其聚散不恆,杂乱移徙也。”《文选·左思〈蜀都赋〉》:“毛群陆离,羽族纷泊。” 刘逵 注:“陆离,分散也。”
(4).长剑低昂貌。《文选·屈原〈九章·涉江〉》:“带长鋏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吕向 注:“陆离,劒低昂貌。” 唐 聂夷中 《胡无人行》:“腰间悬陆离,大歌胡无行。”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高冠岌岌佩陆离,纵横击剑胸中奇。”
(5).美玉。《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薜荔饰而陆离荐兮,鱼鳞衣而白蜺裳。” 王逸 注:“陆离,美玉也。”
(6).神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 玄冥 而右 含靁 兮,前 陆离 而后 潏湟 。”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皆神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