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梦三山马,投鞭四壁家。

胡寅宋代〕《出益阳和仁仲

兀梦三山马,投鞭四壁家。
暮天云泼墨,春树雪添花。
游宦初无补,归休渐有涯。
渺然江海兴,篷笠钓烟沙。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三山投鞭四壁

兀 wù《國語辭典》

兀 [ wù ]

  1. 高耸特立。唐·刘禹锡〈九华山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2. 光秃。如:「兀鹰」。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
  1. 尚、仍、还。《水浒传·第九一回》:「黑旋风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
  2. 浑然无知的样子。《文选·陆机·文赋》:「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3. 不安的样子。如:「兀兀难安」。汉·傅毅〈舞赋〉:「兀动赴度,指顾应声。」
  1. 动摇、飘荡。《后汉书·卷七四下·袁绍传》:「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宋·苏轼〈好事近·湖上雨晴时〉词:「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1. 加在代词前形成复词。如:「兀那」、「兀谁」。
梦 ( 夢 ) mèng
梦 [ mèng ]
  1. 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
  2. 做梦:~见。
  3. 比喻幻想或愿望:~想。
三山 sān shān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黄遵宪 《和沈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元 萨都剌 《入闽过平望驿》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漢語大詞典》
马 ( 馬 ) mǎ
马 [ mǎ ]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投鞭 tóu biān
(1).扔掉马鞭。借谓下马。《三国志·魏志·孙礼传》:“帝猎於 大石山 ,虎趋乘舆, 礼 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 宋 王安石 《王村》诗:“揽轡联貂帽,投鞭各酒巵。”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 葛封 弃鎗投鞭,涕泣叩马而諫。”
(2).见“ 投鞭断流 ”。  ——《漢語大詞典》
四壁 sì bì
(1).四面墙壁。《战国策·秦策二》:“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餘明之照四壁者。” 唐 姚合 《药堂》诗:“四壁画远山,堂前耸秋山。”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朝来啟户牖,山光照四壁。”
(2).《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 夜亡奔 相如 , 相如 乃与驰 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后以“四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宋 陈师道 《答张文潜》诗:“我贫无一锥,所向皆四壁。” 金 元好问 《芳华怨》诗:“不然典取鷫鸘裘,四壁 相如 堪白头。”
(3).指屋内的四面。 唐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诗:“倾尊与斟酌,四壁堆甖缸。” 清 洪升 《长生殿·雨梦》:“单则听颯剌剌风摇树摇,啾唧唧四壁寒蛩絮,一片愁苗,怨苗。”
(4).四面营垒。《新唐书·杨行密传》:“ 鏐 将 危全讽 列四壁,皆万人, 珣 谓诸将曰:‘为诸君击中壁,食其穀以归。’乃夜击之, 全讽 走。”  ——《漢語大詞典》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1.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3.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4.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5.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6.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7.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8.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9.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10. 姓。如周代有家伯。
  1.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1.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2.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3.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1.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1.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