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叛徒 pàn tú
(1).泛指有背叛行为的人。 唐 李德裕 《武宗改名告天地文》:“北制强虏,东翦叛徒。” 宋 赞宁 《传载》:“﹝ 武肃王 ﹞誓之曰:‘我苟必破叛徒,天合助顺。’”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你简直是先生的叛徒。”
(2).今特指背叛祖国或背叛革命的人。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第八节:“好象 小刘 是出卖了革命利益的叛徒似的。”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只有你们这些靠 美国 人升官发财的家伙,才是可耻的叛徒。” 杨沫 《我的生平》:“当时,因为和他住在一起的党员同志突然遇见叛徒而被捕,他就赶快逃离 北平 。” ——《漢語大詞典》
(2).今特指背叛祖国或背叛革命的人。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第八节:“好象 小刘 是出卖了革命利益的叛徒似的。”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只有你们这些靠 美国 人升官发财的家伙,才是可耻的叛徒。” 杨沫 《我的生平》:“当时,因为和他住在一起的党员同志突然遇见叛徒而被捕,他就赶快逃离 北平 。” ——《漢語大詞典》
三鼓 sān gǔ
(1).渭三度击鼓。《左传·庄公十年》:“ 齐 人三鼓。” 宋 杨万里 《仲良见和再和谢焉》诗:“吾才三鼓竭,君思九江宽。”
(2).三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红楼梦》第一回:“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马僧》:“未三鼓,公起视,自饲马。” ——《漢語大詞典》
(2).三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红楼梦》第一回:“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马僧》:“未三鼓,公起视,自饲马。” ——《漢語大詞典》
竭 jié《國語辭典》
竭 [ jié ]
动- 负载。《礼记·礼运》:「五行之动,迭相竭也。」《文选·木华·海赋》:「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灵。」
- 枯竭、干涸。《诗经·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频。」《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 尽、穷尽。如:「尽心竭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楚辞·屈原·卜居》:「竭知尽忠,而蔽鄣于谗。」
凯奏(凱奏)kǎi zòu
胜利的乐曲。 南朝 梁 沈约 《贤首山》诗:“扫残孽,震戎逋。扬凯奏,展欢酺。咏《杕杜》,旋 京吴 。” 明 李东阳 《程襄毅公哀辞》:“歌凯奏而还朝兮,六旅为之增气。” ——《漢語大詞典》
八音 bā yīn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
(2).泛指音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离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盪空灵,而八音起。”
(3).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 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 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 高 谓八卦之音。” ——《漢語大詞典》
(2).泛指音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离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盪空灵,而八音起。”
(3).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 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 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 高 谓八卦之音。” ——《漢語大詞典》
谐 ( 諧 ) xié
谐 [ xié ]
- 和,配合得当:和~。~调(tiáo )。~音。
- 滑稽:诙~。~趣。~谑(诙谐逗趣)。亦庄亦~(既严肃又诙谐)。
- (事情)商量好,办妥: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