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民谣为膏泽,只因君德荐明馨。

胡寅宋代〕《和信仲喜雨二首

云汉吁嗟堕杳冥,德音雷动走群灵。
天心逢契牺牲祷,田畯先闻黍稷馨。
帘卷西山增爽气,水通南涧漫平汀。
一篇可嗣东坡记,北榭今成喜雨亭。
天公知我亦顽冥,不许山川借宠灵。
何事民谣为膏泽,只因君德荐明馨。
楩楠未厌云迷谷,鸥鹭初便水满汀。
试揽秋光澄北榭,千峰争翠岌岩亭。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何事民谣膏泽君德

何事 hé shì
(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沈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漢語大詞典》
民谣(民謡)mín yáo
民间流传的歌谣。有的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关。 宋 王禹偁 《和杨遂贺雨》:“若有民謡起,当歌帝泽春。”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吃苦称冤》:“ 宋 熙寧 间旱,令捕蜥蜴,一时无获,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謡有‘壁虎壁虎,你好喫苦’之説。”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听说 四川 有一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膏泽(膏澤)gào zé
(1).滋润作物的雨水。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 唐 韦应物 《观田家》诗:“飢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元 王祯 《农书》卷十八:“然皆洑流内达,膏泽傍通,水利之中,最为永便。”
(2).比喻恩惠。《孟子·离娄下》:“諫行言听,膏泽下於民。” 焦循 正义:“为臣之时,諫行言从,德泽加民。” 汉 班固 《西都赋》:“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於民。”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沐浴膏泽,解脱尘劳,实惟斯人之赐,於是尊仰而崇拜之。”
(3).犹言民脂民膏。《国语·晋语九》:“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 唐 陆贽 《答宰臣请复御膳表》:“凋户疲甿,膏泽已竭。”
(4).比喻物的精华。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然其咀嚼英华,厌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书》:“是故一介之士,屏人独处,仰而思,俯而书,无论富贵酣养者,不足与其旨甘,分其膏泽。”
(5).润发用的油脂。 明 刘基 《喜迁莺·梅花》词:“膏泽无加,铅华不御,应与素娥争丽。” 清 唐甄 《潜书·太子》:“如置膏泽於冶火之中,如置胶革於淫雨之中,岂有幸哉。”
滋润。《国语·晋语四》:“ 重耳 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廕膏泽之,使能成嘉穀,荐在宗庙,君之力也。” 唐 韩愈 《袁州祭神文》之三:“田穀将死,而神膏泽之;百姓无所告,而神恤之。”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君德 jūn dé
人主的德行或恩德。《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闕君德。” 唐 韩愈 《明水赋》:“明为君德,因取以名焉。”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福文襄王夫人》:“务须招其至 粤 ,以彰君德。”  ——《漢語大詞典》
荐 ( 薦 ) jiàn《國語辭典》

荐 [ jiàn ]

  1. 草席。《说文解字·艸部》:「荐,荐席也。」
  1. 逐水草的、游牧的。《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2. 屡次、频仍。《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使乞籴于秦。」《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兵革屡兴,荒馑荐及。」
  1. 推举。如:「推荐」。同「荐 」。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馨 xīn《國語辭典》

馨 [ xīn ]

  1. 散播到遠方的香氣。《楚辭·屈原·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析芳馨兮遺所思。」唐·劉兼〈蓮塘霽望〉詩:「新秋菡萏發紅英,向晚風飄滿郡馨。」
  2. 流傳後世的功德名聲。如:「德馨遠播」。《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上》:「化盛隆周,垂馨千祀。」
  1. 常置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表示讚美的語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同「般 」、「樣」。

馨 [ ​xīng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