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征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

苏蕙魏晋〕《璇玑图诗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淑窈窕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

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淫遐旷路伤中情怀。

凋翔飞燕巢双鸠土迤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

茂流泉清水激扬眷颀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

熙长君思悲好仇旧蕤葳桀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

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征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

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何漫漫荣曜华雕旌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

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

意诚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

感故昵飘施愆殃少章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盛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

水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好恃凶惟。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恣害圣。

洁子我木平根当远叹水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欢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异浮寄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日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思辉光饬桀殊文德离忠体一达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无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祇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愁叹摧伤悲情感伤宫羽同声多思

阳 ( 陽 ) yáng
阳 [ yáng ]
  1. 明亮。
  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5. 温暖:~春。
  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7. 凸出的:~文图章。
  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10. 男性生殖器:~痿。
  11. 古同“”,假装。
  12. 姓。
愁叹(愁歎)chóu tàn
亦作“ 愁嘆 ”。 忧愁叹息。《楚辞·九章·抽思》:“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二:“ 饶子卿 隐 庐山 康王谷 ,无瓦屋,代以茅茨……或时雨湿致漏,则以油幄承梁,坐於其下,初不愁叹。”《西游补》第五回:“ 西施 、 丝丝 ,一齐愁嘆。” 叶圣陶 《饭》:“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  ——《漢語大詞典》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容 róng《國語辭典》

    容 [ róng ]

    1. 含纳。如:「容身之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宋·苏轼〈留侯论〉:「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2. 收留。《左传·僖公七年》:「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3. 宽待、原谅。《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
    4. 修饰、妆饰。如:「女为悦己者容」。宋·辛弃疾〈江神子·梅梅柳柳斗纤秾〉词:「梅梅柳柳斗纤秾。乱山中,为谁容?」
    5. 可、允许。如:「容许」。《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言𪡏遇而容不尽乎?」
    1. 面貌。《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2. 承装量。汉·王充《论衡·骨相》:「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
    3. 姓。如明代有容悌与。
    1. 应当。《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宫省之内,容有阴谋。」
    2. 或许、也许。如:「容或有之」。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粹精》:「凡稻最佳九穰一秕,倘风雨不时,耘耔失节,则六穰四秕者容有之。」
    摧伤(摧傷)cuī shāng
    (1).损伤;挫伤。 汉 蔡邕 《伤故栗赋》:“适祸贼之灾人,嗟夭折以摧伤。” 宋 王安石 《邢太保有鹤折翼以诗伤之》:“不为摧伤改性灵,静中犹见好仪形。” 清 方苞 《书〈儒林传〉后》:“ 汉 兴七十餘年,自天子公卿皆不悦儒术,而诸老师尚守遗经,其并出於 武帝 之世者,皆 秦 汉 间摧伤摈弃而不肯自贬其所学者也。” 胡汉民 《民报之六大主义》:“今之僉人动言我民族歷史无有民权之习惯,以是而摧伤爱国志士之气。”
    (2).谓伤痛之极。 晋 潘岳 《寡妇赋》:“思缠緜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愴惻。”《隶释·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民失慈父,四海之内,莫匪摧伤。” 朱祖谋 《〈半塘定稿〉序》:“此予所由摧伤感欷而不能自已也。”  ——《漢語大詞典》
    乡 ( 鄉 ) xiāng
    乡 [ xiāng ]
    1. 泛指城市外的区域:~村。穷~僻壤。
    2.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故~。~井。~里( ➊家庭久居的地方; ➋同乡的人)。~党(乡里)。~试。
    3. 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
    悲情 bēi qíng
    哀伤的心情。 晋 陆机 《赴洛道中作》诗之一:“悲情触物感,沉思鬱缠緜。” 王世阁 《人民心中的丰碑》:“我们敬爱的 周总理 ,为人民为革命熬尽了心血,积劳成疾……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与世长辞了。五洲四海,举国上下,都浸沉在悲情泪雨之中。”  ——《漢語大詞典》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感伤(感傷)gǎn shāng
    (1).有所感触而悲伤。《诗·陈风·泽陂序》:“言 灵公 君臣淫其国,男女相悦,忧心感伤焉。”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感伤道:‘这两个老人家就穷苦到这个地步!’” 茅盾 《〈呼兰河传〉序》:“今年四月,第二次到 香港 ,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
    (2).感染疾病。 汉 王充 《论衡·气寿》:“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
    (3).触犯,损伤。《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大王勋业已盛,四方无事,唯宜修政养民,顺时蒐狩,何必盛夏驱逐,感伤和气。” 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下则众口怨谤,感伤和气。”  ——《漢語大詞典》
    情 qíng《國語辭典》

    情 [ qíng ]

    1. 心理上发于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心理状态。如:「感情」、「温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唐·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 两性间的爱。如:「爱情」、「痴情」、「谈情说爱」。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 友谊、情分。如:「交情」、「人情世故」。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面子。如:「情面」、「求情」、「说情」。
    5. 实际的状况、内容。如:「实情」、「病情」、「行情」。
    1. 有关男女恋情的。如:「情夫」、「情妇」、「情痴」。
    1. 分明、明明。《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
    征 ( 徵 ) zhēng《國語辭典》

    征 [ zhēng ]

    1. 遠行。如:「長征」、「遠征」。《詩經·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2. 討伐。如:「征伐」、「征戍」、「南征北討」。《漢書·卷七·武帝紀》:「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天下謫民西征大宛。」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 課徵。如:「征稅」、「橫征暴斂」。
    4. 強取、爭奪。《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1. 賦稅。《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2. 姓。如宋代有征集。
    宫羽 gōng yǔ
    (1).五音中的宫音与羽音。《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
    (2).用指声调。 南朝 梁 沈约 《答陆厥书》:“自古辞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隋书·文学传·潘徵》:“ 李登 《声类》、 吕静 《韵集》,始判清浊,纔分宫羽。”  ——《漢語大詞典》
    同声(同聲)tóng shēng
    (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汉 贾谊 《新书·胎教》:“故同声则处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 晋 陆机 《驾言出北阙》诗:“良会罄美服,对酒宴同声。” 唐 李白 《赠僧崖公》诗:“江濆遇同声,道 崖 乃僧英。” 金 元好问 《自菊潭丹水还寄崧前故人》诗:“黄金鍊出相思句,寄与同声别后看。”参见“ 同声相应 ”。
    (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 汉 扬雄 《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跡。”《东周列国志》第六二回:“诸大夫同声应曰:宜逐之。”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大家一听,又雄壮,又有劲,又明白,又合心意,都同声叫起好来。”
    (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今日且説箇卖卦先生去 兗州府 奉符县 前,开箇卜肆,用金纸糊着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箇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
    (4).指言语腔调相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为僕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浄、丑同声。”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追 zhuī/duī《國語辭典》

    追 [ zhuī ]

    1. 跟在后面或由后面赶上去。如:「追随」、「追赶」、「急起直追」。
    2. 事后补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 寻求、索还。如:「追赃」、「追债」。
    4. 恋爱求偶。如:「他追张小姐追了三年,终于得偿夙愿,结为连理。」
    1. 回溯己往。如:「追悼」、「追忆」、「追念」。

    追 [ duī ]

    1. 钟纽。《孟子·尽心下》:「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汉·赵岐·注:「追,钟钮也。钮磨啮处深矣。蠡,欲绝之貌也。」
    1. 雕、雕琢。《诗经·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汉·郑玄·注:「追,犹治也。」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多思 duō sī
    (1).多情思;多相思。 唐 韩愈 《戏题牡丹》诗:“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唐 元稹 《红芍药》诗:“结植本为谁,赏心期在我。採之谅多思,幽赠何由果。” 宋 曾巩 《写怀》诗之二:“荒城絶所之,岁暮浩多思。病眼对山湖,孤吟寄天地。”
    (2).反复思考。如:这种事情须要多思,不可轻信。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1.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1.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1.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1.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泛泛(汎汎)fàn fàn
    亦作“泛泛”。亦作“氾氾”。
    (1).漂浮貌;浮行貌。《诗·小雅·采菽》:“汎汎杨舟,紼纚维之。”《楚辞·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与波上下,偷以全无躯乎?” 唐 吕周任 《泗州大水记》:“崇邱如岛,稍稍而没,夏屋如查,汎汎相继。” 元 张可久 《醉太平·怀古》曲:“翩翩野舟,汎汎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
    (2).引申为随波逐流。 王闿运 《会试始萍生赋》:“浮江海而不沉,游清浊而无忤。岂汎汎以全躯,惟依依以保素。”
    (3).水流貌。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一:“汎汎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明 何景明 《拟古诗》之九:“汎汎东流河,嫋嫋河上柳。”
    (4).广大无边际貌。《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唐 张说 《离会曲》诗:“何处送客 洛 桥头, 洛水 泛泛中行舟。” 明 张煌言 《暮春有怀》诗:“汎汎苍海,盘桓少年。”
    (5).充满貌。《素问·脉要精微论》:“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餘。”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三:“採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清 曹寅 《与曲师小饮》诗:“呶呶騶卒谁可拟,泛泛匏尊空自泻。”
    (6).浮浅;寻常。 宋 苏轼 《与孙正孺书》之二:“阔远无他嘱,惟倍万保嗇而已,勿将作汎汎常语过耳也。”《朱子语类》卷七四:“汎汎做只是俗事,更无可守。”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谢师父救了我这蠢蠢之物,泛泛之才。” 章炳麟 《程师》:“﹝弟子﹞虽闻其説,谓汎汎与恒师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