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公碑碣光千古,笔锋奔放丹心吐。
徐金楷〔清代〕《书马文毅公汇草辨疑后》
鲁公碑碣光千古,笔锋奔放丹心吐。劲节崚嶒未易攀,惟公忠烈堪俦伍。
桂阳群蘖逞咆哮,平踏枢台列刀斧。索篆遗冠勒使降,嘈嘈沸沸纷如雨。
铁石肝肠那可摇,骂贼声厉双晴努。阖室幽囚四载余,文山《正气歌》同谱。
大笔高题击笏楼,草书仇校消艰苦。侍人惨怛注簪花,千金一字足扬诩。
被絷不屈终殒身,精魂蓬勃鸣钟鼓。一时百口尽捐躯,从容慷慨闻畿辅。
龙章叠沛粤西来,香风脉脉生皋浒。庙貌巍峨祀不衰,淋漓青史欣追数。
剩稿犹余翰墨辉,蛟螭呵护光难腐。至今宝焰每干霄,云霞五色迷江浦。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鲁 ( 魯 ) lǔ
鲁 [ lǔ ]
- 愚拙,蠢笨:愚~。粗~。~莽。
-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
- 山东省的别称。
- 姓。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动-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称谓:➊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 姓。如汉代有公俭。
-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 雄性的。如:「公鸡」。
-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碑碣 bēi jié
(1).石碑方首者称碑,圆首者称碣。后多不分,以之为碑刻的统称。《南史·文学传·颜协》:“时 吴 人 范怀约 能隶书, 协 学其书,殆过真也。 荆楚 碑碣皆 协 所书。” 唐 杜甫 《赠蜀僧闾丘师兄》诗:“青荧雪岭东,碑碣旧製存。”《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着……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籙,人皆不识。”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五三》:“当开会之前, 兼士 要我的碑碣拓片去陈列,我答应了。”
(2).特指墓前所立的石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漯水 又东逕 汉 徵君 伏生 墓南,碑碣尚存。”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你不去望夫石上变化身,筑坟臺上立个碑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大修 别山 ( 张同敞 )墓道,立碑碣。”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我一星期中至少去三次,抚着碑碣,摘去残花。我觉得墓中人很安适的,不知墓中人以我为如何?”
(3).喻指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 鲁迅 《集外集拾遗·〈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小说《士敏土》为 革拉特珂夫 所作的名篇,也是新 俄 文学的永久的碑碣。”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墓前所立的石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漯水 又东逕 汉 徵君 伏生 墓南,碑碣尚存。”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你不去望夫石上变化身,筑坟臺上立个碑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大修 别山 ( 张同敞 )墓道,立碑碣。”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我一星期中至少去三次,抚着碑碣,摘去残花。我觉得墓中人很安适的,不知墓中人以我为如何?”
(3).喻指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 鲁迅 《集外集拾遗·〈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小说《士敏土》为 革拉特珂夫 所作的名篇,也是新 俄 文学的永久的碑碣。”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名-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 姓。如晋代有光逸。
-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千古 qiān gǔ
(1).久远的年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四》:“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 唐 李白 《丁都护歌》:“君看石 芒 碭 ,掩泪悲千古。”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谁言 张处士 ,雄笔映千古。”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 朱德 《悼左权同志》诗:“ 太行 浩气传千古,留得 清漳 吐血花。”
(2).引申为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自此以后, 北宋 诸公皆奉 杜 为正宗,而 杜 之名遂独有千古。”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 南宋 诸名家,大旨亦不悖於 温 韦 ,而各立门户,别有千古。”
(3).指历史知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实无千古。” 清 顾炎武 《哭陈太仆》诗:“早读兵家流,千古在胸臆。”
(4).死的婉辞,表示永别、不朽的意思,常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新唐书·薛收传》:“卒,年三十三。王哭之慟,与其从兄子 元 敬 书曰:‘吾与 伯褒 共军旅间,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岂期一朝成千古也。’” 宋 叶适 《赠夏肯甫》诗:“忽传千古信,虚抱一生疑。” 清 沈涛 《瑟榭丛谈》卷下:“尝慨志乘失修,义烈事多湮没弗彰,得 子文 此诗,两僕千古矣。” 巴金 《寒夜》二九:“上款写‘ 又安 先生千古’,下款写‘一中书局挽’。”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自此以后, 北宋 诸公皆奉 杜 为正宗,而 杜 之名遂独有千古。”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 南宋 诸名家,大旨亦不悖於 温 韦 ,而各立门户,别有千古。”
(3).指历史知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实无千古。” 清 顾炎武 《哭陈太仆》诗:“早读兵家流,千古在胸臆。”
(4).死的婉辞,表示永别、不朽的意思,常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新唐书·薛收传》:“卒,年三十三。王哭之慟,与其从兄子 元 敬 书曰:‘吾与 伯褒 共军旅间,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岂期一朝成千古也。’” 宋 叶适 《赠夏肯甫》诗:“忽传千古信,虚抱一生疑。” 清 沈涛 《瑟榭丛谈》卷下:“尝慨志乘失修,义烈事多湮没弗彰,得 子文 此诗,两僕千古矣。” 巴金 《寒夜》二九:“上款写‘ 又安 先生千古’,下款写‘一中书局挽’。” ——《漢語大詞典》
笔锋(筆鋒)bǐ fēng
(1).毛笔的尖端。 唐 方干 《卢卓山人画水》诗:“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2).诗文书画所表露的气势、锋芒。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唐 李白 《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 中山 兔。”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讽刺的笔锋和刻毒的描写,对于敌人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宽恕的。”
(3).笔画的锋芒。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九》:“《阴符经序》则 蔡君謨 以为 柳 书之最精者,云善藏笔锋。”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米襄阳论题榜字》:“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 ——《漢語大詞典》
(2).诗文书画所表露的气势、锋芒。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唐 李白 《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 中山 兔。”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讽刺的笔锋和刻毒的描写,对于敌人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宽恕的。”
(3).笔画的锋芒。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九》:“《阴符经序》则 蔡君謨 以为 柳 书之最精者,云善藏笔锋。”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米襄阳论题榜字》:“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 ——《漢語大詞典》
奔放 bēn fàng
(1).疾驰。《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飞兔、騕褭,絶足奔放, 良 乐 之所急。”飞兔、騕褭,古骏马名。 良 , 王良 ; 乐 , 伯乐 :古善御者。
(2).谓肆纵,不可羁束。《尸子》卷下:“民者,譬之马也, 尧 舜 御之则天下端正, 桀 紂 御之则天下奔放。”
(3).形容气势雄伟横逸,感情等不受拘束。 晋 陆机 《文赋》:“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 宋 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4).现多谓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柔石 《二月》六:“她是一个感情奔放的人。” ——《漢語大詞典》
(2).谓肆纵,不可羁束。《尸子》卷下:“民者,譬之马也, 尧 舜 御之则天下端正, 桀 紂 御之则天下奔放。”
(3).形容气势雄伟横逸,感情等不受拘束。 晋 陆机 《文赋》:“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 宋 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4).现多谓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柔石 《二月》六:“她是一个感情奔放的人。” ——《漢語大詞典》
丹心 dān xīn
赤诚的心。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五一:“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晋书·王璿传》:“﹝臣﹞披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庶必扫除兇逆,清一宇宙。”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 《“七七”五周年感怀》诗:“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 汉 旗。” ——《漢語大詞典》
吐 tǔ/tù《國語辭典》
吐 [ tǔ ]
动- 使东西从口中出来。如:「吐痰」、「吐哺」。《水浒传·第六回》:「见洒家是个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一口唾走入去了。」
- 发出、说出。如:「吐露」、「坚不吐实」、「一吐为快」。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 释放、放出。如:「窗外的夜来香吐放出浓郁的芳香。」
- 摒弃、抛弃。《左传·僖公五年》:「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 文词、言词。如:「吐属典雅」。《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下·始兴忠武王憺传》:「暎弟晔字通明,美姿容,善谈吐。」
吐 [ tù ]
动- 由胃逆出。如:「吐血」、「呕吐」、「上吐下泻」。
- 把吞没的东西退还。如:「吐出赃款」、「归你的,自拿去;不归你的,请全数吐出来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