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田终不羡逢年,熟读参同内外篇。

王鏊明代〕《毛都宪七十邵二泉以前韵为寄复次之

纷纷才俊登台阁,谁伴幽人住岩壑。龙骧万斛横巨川,商家欲济须渠作。

当今人物有如公,胸蟠经济谁能同。世人重腊不重玉,居然弃置中吴中。

臣门如市心如水,崇也当年亦如此。平生意气小杨修,碌碌谁能数馀子。

力田终不羡逢年,熟读参同内外篇。七十年来髯似漆,人言真是地行仙。

篯彭八百不为久,壶中自制长生酒。金华玉液分剂停,鹤发饮之成黑首。

世途宦海足风波,钟吕日久相经过。黄芽白雪行已熟,日月跳丸奈尔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力田逢年参同内外

力田 lì tián
(1).努力耕田。亦泛指勤于农事。《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汉书·惠帝纪》:“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 唐 司马扎 《卖花者》诗:“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 清 戴名世 《赞理河务佥事陈君墓表》:“今诚兴水利,教民力田,则西北可復为财赋之藪矣。” 易宗夔 《新世说·雅量》:“ 徐竹逸 与弟 竹虚 独守敝庐,昼则力田,夜不废读,儼如太平之世。”
(2).古时乡官名。 汉 置。《汉书·文帝纪》:“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子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 宋 苏轼 《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二:“虽无献捷功,会赐力田爵。”  ——《漢語大詞典》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羡 xiàn
羡 [ xiàn ]
  1. 因喜爱而希望得到:贪~。~慕。~妒。艳~。临渊~鱼。
  2. 有余,余剩:余~。“以~补不足”。
  3. 姓。
逢年 féng nián
谓遇到丰年。《史记·佞幸列传》:“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  ——《漢語大詞典》
熟 shú/shóu《國語辭典》

熟 [ ​shú ]

讀音
  1. 烹煮使可食。如:「煮熟」。《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2. 農作物長成。《孟子·告子上》:「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唐·皮日休〈橡媼歎〉:「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
  1. 技藝精巧的。如:「熟手」、「技藝純熟」。
  2. 常見的、認識的。如:「熟人」、「熟客」。
  3. 留有深刻印象的。如:「耳熟能詳」。
  4. 經常使用的。如:「熟字」、「熟語」。
  5. 豐收的。如:「熟年」。
  6. 經過加工煉製的。如:「熟鐵」、「熟藥」。北周·庾信〈仙山詩〉二首之二:「石軟如香飯,鉛銷似熟銀。」
  1. 深沉安穩。如:「熟睡」。
  2. 仔細、精詳。如:「熟察」、「熟讀」、「熟視」、「深思熟慮」。

熟 [ ​shóu ]

語音
  1. (一)​之語音。
读 ( 讀 ) dú/dòu
读 [ dú ]
  1. 依照文字念:~数。~经。~书。宣~。朗~。范~。
  2. 看书,阅览:阅~。速~。默~。~者。
  3. 求学:走~。
  4. 字的念法:~音。~破。
读 [ dòu ]
  1.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
参同(參同)cān tóng
(1).验证合同。《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后汉书·襄楷传》:“其文易晓,参同经典。”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参同大块理,窥测知人心。”
(2).共同参加。《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会 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謨之勋。”  ——《漢語大詞典》
内外 nèi wài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为统帅者尽力行之於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於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 清 李渔 《比目鱼·入班》:“须识戏房无内外,关防自有 二郎神 。”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哦,同志,你已经把这个小岛内外看遍。”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 郑玄 注:“内,后六宫;外,卿大夫也。”《北史·后妃传上·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后训釐内外,甚有声称。”
(3).指朝廷和地方。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僕射公忠贤,德为内外所宗。”《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 忠贤 。”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王晳 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5).自身和外物。《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郭象 注:“内我而外物。”
(6).内心和外表。《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7).指修身和行事。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气清。”
(8).指女子和男子。《荀子·天论》:“礼义不脩,内外无别,男女淫乱。”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礼记·内则》:“凡内外,鷄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孔希旦 集解:“凡内外,谓尊卑长幼,莫不皆然也。”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但见一道青烟,冲天而起……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 青州 ,约摸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据《开国方略》载,天女所生始祖传数世而遭难,又数世而肇祖生,当不过十世内外。” 夏衍 《心防》第四幕:“五千,说少了,我说是一万内外。”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释僧从》:“隐居 始丰 瀑布山 ,学兼内外,精修五门。”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释 慧远 ,当世仰望之大师也。其谈玄理,常兼内外。”  ——《漢語大詞典》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1.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2.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3.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