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节贞于石,烈铮铮,兵戈丛里,淋漓骂贼。

黄钧宰清代〕《金缕曲 其九 题《南汇朱烈妇行略》后

大节贞于石,烈铮铮,兵戈丛里,淋漓骂贼。九死不辞刀见血,分裂金闺弱质。

尽愧煞,须眉人物,生就秋风荼蓼命,况伤心,少小成孤特,铭表字,待谁泐。

忆从烽火流离日,问人闲,裙钗多少,烟埋雾塞。衰草茫茫斜照里,何许英魂招得,更无处,搜寻玉骨。

千载春申江上月,照孤城,常作冰霜色,泰山重,死应值。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大节烈铮铮兵戈丛里淋漓

大节(大節)dà jié
(1).基本的法纪;纲纪。《左传·昭公元年》:“国之大节有五,女皆奸之。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养其亲,五者所以为国也。” 晋 陆机 《豪士赋》:“人主操其常柄,天下服其大节。”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观天地之至道,考皇上之大节。”
(2).指基本的法则。《淮南子·说林训》:“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小变不足以妨大节。”
(3).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何晏 集解:“大节,安国家,定社稷。”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但遇到大节临头的时候,你却要丝毫也不苟且、不迁就。”
(4).临难不苟的节操。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忠义》:“ 姚思廉 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陈毅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
(5).高远宏大的志节、节概。《后汉书·马援传》:“﹝ 刘秀 ﹞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 高帝 同。” 宋 苏轼 《伊尹论》:“辨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公讳 楚藩 ,字 青云 , 湖北 鄂城 人也。性豪爽,有大节。”
(6).指品德操守的主要方面(对小节而言)。《宋书·王玄谟传》:“ 玄謨 虽苛剋少恩,然观其大节,亦足为美。”《明史·赵时春传》:“大臣宜待以礼,取大节,略小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权臣奢俭》:“然大臣臧否,自当论其大节,初不在奢与俭也。”
(7).重要的节日。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大节七日假》:“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  ——《漢語大詞典》
贞 ( 貞 ) zhēn
贞 [ zhēn ]
  1. 坚定,有节操:忠~不渝。坚~不屈。~节。~士(忠贞之士)。
  2. 旧礼教中束缚女子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妇女不改嫁等:~女。~烈。~操(同“贞节”)。~淑。
  3. 占,卜,问卦:~卜。
  4. 古同“”,桢干(gàn)。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1.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2.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3.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4.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1. 量词:➊ ​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烈铮铮(烈錚錚)liè zhēng zhēng
刚直不屈的样子。 明 屠隆 《綵毫记·展武相逢》:“密匝匝罗网怎逃?烈錚錚刀斧可加。”  ——《漢語大詞典》
兵戈 bīng gē
(1).指兵器。 唐 李白 《大猎赋》:“韜兵戈,火网罟。”
(2).指战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欲兴兵戈,以诛暴 楚 。”《后汉书·独行传·谯玄》:“时兵戈累年,莫能脩尚学业。”《三国演义》第九六回:“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復废法,何以讨贼耶?” 清 周亮工 《即席次韵赠信州周公鼎》诗:“兵戈十载后,穷巷远游人。”
(3).指军队。 唐 黄滔 《景阳井赋》:“玉楼之丝管宵咽,桂岸之兵戈昼逼。” 宋 岳飞 《奉诏移伪齐檄》:“顺逆二途,蚤宜择处。兵戈既逼,虽悔何追。”  ——《漢語大詞典》
丛里(丛里)
任华诗郎官丛里作狂歌  ——《韵府拾遗 纸韵》
淋漓(淋灕)lín lí
亦作“ 淋离 ”。亦作“ 淋灕 ”。
(1).沾湿或流滴貌。 南朝 梁 范缜 《拟〈招隐士〉》:“岌峩兮倾欹,飞泉兮激沫,散漫兮淋灕。” 唐 韩愈 《醉后》诗:“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衝锋独斩单于首,腥血淋漓污宝刀。”《红楼梦》第二七回:“﹝ 宝釵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如愿》:“ 小阿英 两手捧着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正啃得汁水淋漓。”
(2).长而美好貌。《楚辞·严忌〈哀时命〉》:“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 王逸 注:“淋离,长貌也……劒则长好。”
(3).盛多;充盛。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淋漓拥轩盖。” 唐 李白 《上云乐》诗:“淋灕颯沓,进退成行。” 宋 苏轼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我时移守古 河 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度曲》:“ 仪徵 李艾塘 精於音律,谓 元 人唱曲,元气淋漓,直与 唐 诗 宋 词相頡頏。”
(4).形容酣畅。 唐 李商隐 《韩碑》诗:“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宋 陆游 《哀郢》诗之二:“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髮新。”《玉娇梨》第九回:“只见楮砚中信笔淋漓,不消数刻工夫早已做成一套时曲。” 老舍 《贫血集·不成问题的问题》:“他发誓,要好好地,痛快淋漓地写几篇文字,把那些有名的画家、音乐家、文学家,都骂得一个小钱也不值!”  ——《漢語大詞典》
骂 ( 罵 駡 ) mà
骂 [ mà ]
  1. 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人。~街。~名。咒~。辱~。
  2. 斥责:他父亲~他没出息。
贼 ( 賊 ) zéi
贼 [ zéi ]
  1. 偷东西的人,盗匪:~人。盗~。~赃。~窝。
  2. 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国~。民~。工~。~寇。蟊~。
  3. 害,伤害:戕~。“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
  4. 邪的,不正派的:~心不死。
  5. 狡猾:~溜溜。
  6. 副词,很:~冷。~亮。~横(hèng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