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谪仙(謫僊)zhé xiān
亦作“ 謫僊 ”。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漢語大詞典》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漢語大詞典》
品流 pǐn liú
品类;流别。 唐 郑谷 《鹧鸪》诗:“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书名(《云仙散録》)虽诞,所记率儁事雅谭,於朝廷政事、人士品流,一无干预。” 清 唐孙华 《顾端文公祠》诗之二:“正气共知归 洛 蜀 ,品流独惜混 淄 澠 。” ——《漢語大詞典》
居第 jū dì
指上等住宅。《旧唐书·元稹传》:“京兆尹 刘遵古 遣坊所由潜逻 稹 居第, 稹 奏诉之,上怒,罚 遵古 ,遣中人抚諭 稹 。”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尹山人》:“ 魏国 馆 尹 於居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冯可宗》:“居第皆以紫檀为窗楹。”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射策 shè cè
(1). 汉 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颜师古 注:“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於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南史·儒林传序》:“及 汉武帝 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射策设科,劝以官禄,传业者故益众矣。” 宋 苏轼 《策略第一》:“自 汉 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2).泛指应试。 唐 皮日休 《三羞》诗序:“丙戌岁, 日休 射策不上,东退於 肥陵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射策 长安城 ,驄马黄金络。”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应试。 唐 皮日休 《三羞》诗序:“丙戌岁, 日休 射策不上,东退於 肥陵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射策 长安城 ,驄马黄金络。” ——《漢語大詞典》
王庭 wáng tíng
(1).朝廷。《易·夬》:“扬于王庭。” 孔颖达 疏:“王庭是百官所在之处。”《汉书·王莽传中》:“拜爵王庭,谢恩私门者,禄去公室,政从亡矣。” 唐 李白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纳忠王庭,名鏤钟鼎。”
(2).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君长设幕立朝的地方。《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李陵 ﹞深践戎马之地,足歷王庭。” 李善 注:“单于所居之处,号曰王庭。”《汉书·匈奴传上》:“是后 匈奴 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明 梁辰鱼 《念奴娇序·拟出塞》套曲:“曾有擒虏王庭;还有杀敌 居胥 ,战无不胜,竹帛丹青。” ——《漢語大詞典》
(2).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君长设幕立朝的地方。《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李陵 ﹞深践戎马之地,足歷王庭。” 李善 注:“单于所居之处,号曰王庭。”《汉书·匈奴传上》:“是后 匈奴 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明 梁辰鱼 《念奴娇序·拟出塞》套曲:“曾有擒虏王庭;还有杀敌 居胥 ,战无不胜,竹帛丹青。” ——《漢語大詞典》
恣 zì《國語辭典》
恣 [ zì ]
动- 放纵。如:「恣情作乐」。《文选·张衡·思玄赋》:「淹栖迟以恣欲兮,耀灵忽其西藏。」《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王濞骄恣,屈强猖猾始乱。」
- 任凭、听任。《战国策·赵策四》:「诺,恣君之所使之。」《史记·卷八六·荆轲传》:「车骑美女,恣荆卿所欲,以顺适其意。」
恣 [ cī ]
- 参见「恣睢 」条。
恣 [ zī ]
- (一)之又音。
狂直 kuáng zhí
疏狂率直。《汉书·朱云传》:“此臣素著狂直於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陈书·周弘正传》:“虽盛德之业将絶,而狂直之风未坠。” 宋 秦观 《代中书舍人谢上表》:“自亦笑其阔迂,人或怜其狂直。” 清 龚自珍 《题王子梅盗诗图》诗:“我喜攻人短,君当宥狂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